孔孟之乡讯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孔孟之乡丰厚非遗文化资源,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精心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在全国职业院校率先垂范,建成非遗展示体验馆,构建专兼一体非遗教学团队,开展非遗理论研究,开办非遗专业方向,开设非遗课程,开发非遗教材,成立非遗社团,建立校外非遗传习基地,走出了一条保护、传承非遗的新模式。
推进非遗传承创新
理念创新。引“非遗”进校园,将“非遗”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技艺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孵化方面的独特作用,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开辟非遗保护传承新思路,拓展文化育人新途径。
模式创新。改变非遗保护传承的单一化、碎片化、短视化倾向,积极推进“三合六进”,创新非遗人才队伍的“专兼一体、双向介入”建设模式、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模式、非遗传承人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形成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样态。
手段创新。启动“互联网+非遗”工程,通过非遗保护网、数字资源库、微信、QQ等构建济宁非遗“云立方”,入选教育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家资源库,实现虚拟现实结合、线上线下互动、国内国外相通,形成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方式。
推进非遗传承“三合”
“政校行企”联合,协同创新“非遗”。市文广新局主导,非遗协会指导,行业企业出资,学院搭建平台,联手非遗传承人,共建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形成四方联动、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人品艺文”结合,立体传承“非遗”。建非遗大师工作室,设特聘岗,聘非遗大师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把非遗传承人与技艺、作品和文化同步引进、立体传承,使其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学研产传”结合,系统发展“非遗”。将学院的教学科研与非遗技艺传承、产业发展及文化交流传播相结合,系统构建非遗传承体系,相互促进,系统发展。
推进非遗传承“六进”
进校园。建成非遗展示体验馆,下设五个中心,开办非遗大讲堂,组织非遗传承人传技艺、秀绝活,营造浓厚非遗文化氛围。
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联合非遗传承大师,开办了(鲁锦等)非遗特色专业(方向)5个,开设“1+X”非遗课程9门,开发校本教材5部,将口传身授的非遗技艺整理成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使非遗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
进社团、进活动。“一系一品”建非遗社团10个,“三巡六进”开展非遗活动1.5万人次,建成“鲁锦实业”、“德圣楷木雕”等非遗传习基地16家,在孔孟之乡兴起弘扬非遗文化的热潮。
喜结非遗传承硕果
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明显。近年来,51个非遗项目,320件非遗作品落户学院,21件非遗作品获奖,67位非遗传承人入驻指导交流。助推非遗产品孵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其中春秋源鲁锦年经济效益300万元。学院非遗馆获批“市优秀博物馆”、“市示范性非遗传习基地”,学院荣获“市非遗保护先进单位”称号。
学生人文素养显著提升。近年来,参加相关技艺大赛,获奖71项,其中,乾坤太极社代表队获国际武术竞赛金奖,“不一样的鲁锦”项目获创新创业创意大赛一等奖,并落户济宁市创业基地。
教师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基于文化三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品优技高有才艺”人才》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论著5部,完成省市课题12项,获奖15人次。
形成非遗传承示范
“三合六进”新型非遗保护传承模式,得到省人大、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领导充分肯定,全国非遗专家苑利研究员高度评价,50多所中外院校借鉴推广。《中国教育报》、新华网、省文化厅网站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央视中国发现栏目做了“儒风雅韵,文化育人”专访。2015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被教育部确立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荣获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