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构成要素,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道德象征性,日月比君后,雨露比德泽,雷霆比刑威,山河比邦国,松竹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比德喻志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是儒家比德传统长期渗透和影响的必然结果。
一
儒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也偏重于把人的伦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去,根据自然对象与人的品格、精神的某些相似而强调两者间的类比。儒学比德观,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儒家哲学奠基人孔子就善于运用一些异质同构的自然物象比拟道德人格和境界。他曾以玉比德,《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曾以山水比德,《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认为智者头脑灵活有智慧,就像水的活泼、流动与变迁。仁者宽厚仁慈博大无私,恰似山的宁静、稳固与长久。孔子也曾以松柏比德,《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松柏不畏严寒的自然属性与人不怕困难经得起各种考验的道德品格联系起来。孔子的德化自然观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之上,把自然拉进现实社会生活中,赋予自然形态以社会伦理道德内涵,使玉、山、水、松等自然客观物象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道德人格象征意义。
孔子之后的儒者对这种比德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补充,从不同的角度来比附儒家理想中的君子之德,并由此形成系统性典型性理论形态,这突出地体现在对孔子以山水比德、以松柏比德、以玉比德的思想的理论阐释上。如《孟子·尽心上》以水来比附君子之志,《荀子·宥坐》给流水赋予了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等九种道德精神属性,《荀子·法行》明确提出“玉以比德”命题,《荀子·大略》将松柏的外部特性与君子在 “隘穷”、“劳倦”、“临患难”等困难下仍能保持“不失”、“不苟”、“不忘细席之言”等节操、品德相比附,《尚书·大传》对山所具有的仁者之象、君子之德作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到了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更以仁、德推之于天,对山水比德说又有发展,《春秋繁露·山川颂》从水的性质、形态、作用等方方面面加以观察比附,从人的品德、追求、发展加以审美观照,寓以深邃广博的伦理道德意蕴。山水等自然物已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自然之物,而成为君子之德、伦理人格的象征和典范。
儒家的这种比德自然观,随着儒家哲学的发展而逐渐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融入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之中,并形成颇具民族特色的比德传统。
二
儒家比德审美传统所具有的深层体悟、形象类比的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思想意义,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生成艺术及意蕴具有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比德喻志的艺术传统,使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具有道德比喻象征意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诗歌共择取自然物象和社会物象近千种,日月星辰、天地山河、风雨雷电、花草树木、虫雨鸟兽等自然物象近700种,其中对一些自然物象的描写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或明喻或暗喻或借喻,或正或反,带有比德意味,如:《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经竹如篑,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璋”,以金锡圭璋比喻君子纯清美好的本质。《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如其玉”,以玉比喻君子品德之美。《小雅·节彼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以高山峻岭比喻师尹的威严。《鲁颂·?宫》、《周颂·天作》、《大雅·崧高》则都以山的高峻比喻王的功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有三首诗整篇用比喻,都是比德,《硕鼠》、《鸱枭》是反比,比小人之德;《鹤鸣》是正比,以鹤、鱼、木、石四种自然物象来比贤士的高洁人格。在这些诗歌中,自然物象是作为人的品德人格的比喻、象征的对象而产生,自然物象成为人的志向、情感、品德的化身。
楚辞特别是屈骚,在人与自然的艺术审美中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比德传统,以广泛多样的自然物象譬喻各类人物、各种品格,自然物象因其相应于不同人品人格而分美丑,屈原《离骚》中善鸟香草、灵修美人,“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正像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所解,“善良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屈原的《桔颂》,句句比德,书写自己的美好品德,更是用比德审美观来塑造自然艺术形象的典型之作。
这种比譬象征性描写,开创了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形象思维和鉴赏视界,后来历代诗人同样在儒家德化自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诗歌创作中或引类譬喻,或托物寄兴,或因物喻志,或借物讽喻,或感物兴怀等,创作出许多具有道德比喻象征意义的诗歌意象。比如松柏意象,具有坚贞不屈、特立独行、生命常青的人格象征意义,历代诗作或以岁寒比喻乱世,或以岁寒比喻事难,或以岁寒比喻势衰,无不以松柏比喻君子坚贞刚直的品德。苏轼 《滕县时同年西园》:“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以松柏意象表达自己的人格品德。比如竹意象,常被喻为操守、正直、虚心、廉洁的人格形象。苏轼一生以竹为邻,以竹喻人,以竹修身,曾感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写了不少咏竹诗。郑板桥题画诗借竹喻人,写自己的人格象征,其《竹石》更是竹子人格化的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松梅竹菊等这些在其他文化传统中并不具有特殊审美意义的自然物象,通过儒家比德传统机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今天都成为众多文人墨客争相讴歌的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