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据齐鲁晚报报道,12月13日上午,第四届凡人歌·山东十大凡人善举颁奖典礼,首次来到位于尼山脚下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的尼山圣源书院,在孔子诞生地,唱响凡人歌。
第四届山东十大凡人善举的10组获选者分别是:孙延彬,青岛支教岛,张帝,李长河,李儒宝,李济远、单美华夫妇,卢庄大娘,陈晓娅,赵庆收,董丹和李风军。本次颁奖典礼由齐鲁晚报、山东省脐血库联合主办,由泗水县委宣传部、尼山圣源书院协办。
此前三届山东十大凡人善举颁奖典礼一直在济南举行,而此次选择来到泗水,是因为这里一直践行的“儒风孝道”,以及当地培育的崇德向善的风气,与本报凡人歌推崇“平凡人,不凡事”的理念十分契合。颁奖嘉宾、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王殿卿表示,参加这次颁奖典礼,对他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其实我们书院和齐鲁晚报都共同在做一件事情,大家都是在做义工,通过凡人善举,做善事,让道德有了内涵。”
两个小时的颁奖典礼上,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视频让观众收获了温暖与感动,不少人几度落泪。宝德书院创办者李济远道出了他质朴的心声:“我也为人父母,又有幸成为人民教师,只要是为了孩子们,我所做的一切都心甘情愿。”小延彬的妈妈则泪洒现场:“看到孩子这么懂事我很高兴,一路走来也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谢谢好心人!”随着10组嘉宾登上领奖台,观众的阵阵掌声是给他们的由衷礼赞。
约300名观众大多是周边的村民。他们每月都聆听尼山圣源书院开设的乡村儒学课,这次得以当面感受道德楷模的力量,圣水峪村村民魏英说:“以前就知道齐鲁晚报‘凡人歌’这个活动,今天能在家门口亲眼看一看好人和英雄,真的很感动。”
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乡村儒学讲堂特约讲师曾凡朝,受邀在现场对获奖者事迹一一点评。在典礼最后,他还向观众做了一场关于善行的讲座。他说:“凡人善举这么强大的冲击波,一下子让我也充满了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但每个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此次颁奖典礼得到了泗水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在典礼间隙,泗水县当地演员还表演了反映孝老敬亲的精彩话剧,由真人真事改编,让观众在笑声中再次感悟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善举。
“齐鲁晚报举办的凡人歌评选活动,就是在践行习总书记2013年视察曲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3日,参加完第四届凡人歌·山东十大凡人善举颁奖典礼,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80岁高龄的王殿卿给予高度评价。
王殿卿表示,十大凡人善举的颁奖典礼,实际上是落实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体现,一个强大国家的背后首先是道德的强大,“我们讲依法治国,也讲以德治国,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先有道德建设,后有法治建设,两者相得益彰,国家才能良性运作,国家如此,一个存在于社会的人,更应该讲道德。”
王殿卿说,道德的前提是“善良”,没有善良之心的道德不能完全称之为道德。所以善非常重要,而善也是一种社会力量,“我们的凡人歌评选,评选的就是向善的力量,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扶困济贫。只要中华民族一代代努力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山东是孔孟之乡,更应该在全国道德阵地建设上做领跑者。”
王殿卿表示,“这次活动叫凡人歌,其实我觉得尼山圣源书院也是一首凡人歌。我们共同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儒学,我们都是‘背着干粮来为孔子打工来了’。”他说,“齐鲁晚报这次将凡人歌颁奖典礼选在尼山圣源书院,实在是太好了。”
王殿卿还建议,应该把凡人歌的活动全面推开,因为这是实实在在地进行道德建设,是在进行家家户户的道德建设。
侧记:引爆小山村的道德震撼
13日清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空气里升腾着轻轻的薄雾,太阳穿过杨树林,慢慢熨干了地上的霜露。
刚过9点,僻静的书院瞬间嘈杂起来,周围的村民正在向这边涌来。因为上午,这里将举办第四届凡人歌·山东十大凡人善举颁奖典礼。
村民们已经习惯了进出书院,每隔半月,来自全国和省内的传统文化研究者都会义务赶到书院,开设乡村儒学讲堂,面向村民,讲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行善念。
2008年揭牌成立的尼山圣源书院,目的是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以“弘道明德、博学笃行”为院训。
2012年底,泗水县依托尼山圣源书院在农村试点开办“乡村儒学讲堂”,以孝道为切入点,每月两期,为村民讲授敬老爱亲、修身齐家等儒家思想,用传统美德教化群众。仅书院所在的圣水峪镇,“乡村儒学讲堂”就已举办了数百场,听众达3万余人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儒学现象”。
“过去,村里虽算不上是个乱子窝,但当众骂街、亏待老人、盗窃这种事还是时有发生,与孔子诞生地的特殊地位很不相符。”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自爆家丑说,他们曾尝试用一些行政手段加强管理,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上乡村儒学课给村子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72岁的圣水峪镇椿树沟村村民单良怀深有感触,“每回教室里都挤满了听课的乡亲,孝老敬老是老师们提得最多的,说的都是大白话,拉的都是实在理。乡亲们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孝顺别人给你竖大拇指,不孝顺人家在背后戳你脊梁骨。”单良怀说,“前不久的儒学讲堂上,老师讲啥叫孝,村里一位出了名不孝顺老人的村民面红耳赤,课听到一半就偷偷离场了。”
老师们讲得多,日常生活中也跟着学,村民对善行有着天然的亲近。这也是本报此次特意将十大凡人善举颁奖典礼放到书院举行的考虑之一,于村民而言,他们是乡村儒学的积极参与者,却是头一回真的见到英雄、道德模范来身先垂范。
对此,泗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同芝说,“齐鲁晚报是在对的地方做了对的事,发扬善,践行善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我们愿意长期做凡人善举颁奖活动的举办地。”
走进书院明德堂,村民们挨个恭恭敬敬地坐下,静候凡人善举带来的心灵震撼。暖场音乐已经响起,能容纳300人的礼堂很快被观众挤满,在这个深冬的乡村,人们期盼一场精神和心灵的洗礼。
上午10点,颁奖典礼正式开始。10组获奖者的视频在大屏幕上一一展播,无需文字来修饰,美德的感化直抵人心。“80后”公交车女司机董丹勇斗持刀歹徒的视频一播出,年轻的村民汤金现就掏出手机,拍下小视频发到朋友圈,很快就收到百余个赞。“丹姐好样的,‘95后’张帝跳冰河救人也让我感动,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汤金现因同龄人的善举备受鼓舞。
9岁男孩孙延彬拾荒救父的视频播放后,观众席很快传来了低声的抽泣。59岁的村民刘保新不断擦拭着满脸的泪水,他说,“一个9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孝心,再次印证了穷人孩子早当家这句话。”邻坐的祥厂村党支部书记王克顺也没能控制住情绪,“小小年纪却诠释了孝老敬亲的大爱,让我从心底里佩服。”
两小时的颁奖典礼并不显漫长,有些村民来自较远的乡镇,典礼结束了,他们还迟迟没有离开,有人跑去和心仪的十大凡人善举获奖者交流,还有村干部合计着回去赶紧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分享给乡亲们,也许明年,自己的身边就会发生众多的凡人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