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游客慕名来到千年古刹泉州开元寺,刚到大门,一群乞丐迎面而来,游客想绕开他们,可还是被拉拉扯扯。参观完走出大门,又一次遭遇乞丐拉扯,不给钱就被骂,一下都没了好心情……近日,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11月27日《泉州晚报》)
千年古刹之前,几名乞丐行乞,若无道德洁癖,倒也无碍城市文明形象,本来嘛,游客游览、朝拜之际略加施舍周济弱势群体,也算积德行善。孰料,这却成为一大群本来生计不成问题的外地人每年固定时节的“生财之道”,游客的义举成了他们的“创收”渠道,而且,其对不愿给钱游客的谩骂态度,着实大煞风景。
职业乞丐的出现,折射出一种价值观念的嬗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曾几何时,这一几乎代表着多数国人(当然包括了广大基层劳动者)道德底线的价值观念,在厚黑、拜金思想的冲击之下,悄然发生着改变。一群来自河南农村的老者,只因“农闲在家没事做”、泉州冬季相对暖和,便来到这里乞讨,丝毫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和非议。他们无疑遵循着这样的意识准则——只要讨到钱,面子、尊严,等等都不是问题,自力更生、劳动致富的传统美德早被抛之脑后。
行乞竟成一种职业,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这些衣衫褴褛的行乞者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子女外出务工老无所依?晚辈不尽赡养义务?年老农民收入微薄?乏味无聊的清贫生活?还是说,这本身只是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凡这个群体有着稳定的收入,有着真正和睦幸福的晚年,他们断然不会选择从事这个看上去多少有些自轻自贱的“职业”。
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当然他们中个别人或许本身没什么亲人),或许,流浪在千年古刹树荫下的这个人群,他们在持续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中已经变得麻木不仁,所以,面对那些“为富不仁”不肯点滴施舍者,才偶会出言不逊,显得既霸道又猥琐。而这,某种程度上讲,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