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是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民间曲牌演化而成的曲牌体剧种,繁衍于中国北方黄河中下游两岸与运河交汇处的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存传统剧目二百余出,传统曲牌六百余支,是清代前我国四大古剧种之一。
柳子戏历史悠久,传承谱系大都在艺人口中传送。据《柳子戏简史》载:早期“柳子戏”在山东较著名的演员有“十里轰”“盖山东”“琉璃水眼”、张道洪等,鲁西南柳子戏名旦戴金枝曾一天唱过十五次《锔大缸》。但因柳子戏在济宁缺乏早期传承文字记载,无法查找有关资料。有文字记载的只有清道光年间姚天机(梁山后集人,时属汶上)在济宁市汶上县创办科班,培养人才,到处演唱。无论县城还是村庄,也无论平原或山丘,几乎各个角落都有柳子戏的足迹,尤其在汶城以西、南、运河两岸最为流行,其盛况不亚于山东梆子。《汶上县志》载,早在百余年前,汶上县有油坊、胡楼、东石楼、李官集、何楼、北泉、宋辛庄、官庄、刘口、荣庙、梁桥、南旺、康驿、周村等五十多个柳子戏社班,早期的演员有戴功、戴坚、戴学增等。民众中流行“紧织布,慢穿梭,猛然想起戴坚哥”“说我疯,我不疯,怎么不学戴学增”“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当时柳子戏在济宁、泰安及河南、苏北一代享有盛名,有许多戏班多次被邀请到孔府演出,赏银颇丰。
姚天机去世后葬于济宁市汶上县南站镇后楼村,后来其孙婿李文远(艺名小鞋、一锭金)继续在汶上传艺,相继与名演刘云驷、周传章、王连碧、姜传玉、马修润、刘阳田等同台演出,并培养了旦角李令贵、红脸宋贤文、生角宋贤吉等一批知名演员和乐器演奏人。可见,柳子戏在汶上流传已相当广泛。
文革时期,柳子戏曾因俗曲小调而被封杀,大部分中青年人虽已失去柳子戏旋律的记忆,但汶上在济宁柳子戏的发展史上仍留下了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