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儒家思想因近百年前,1919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竟成阻挠中国追求“民主”与“科学”的代罪羔羊,近年来大陆学者才重新审视、肯定儒家思想。
两岸重量级学者28日于台湾政治大学齐聚一堂,由中华孔孟学会理事长、前立法委员李庆安,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大千等两岸学者齐聚一堂,携手讨论当代儒学跨文化的影响力。
不仅受学术界重视
2015海峡两岸儒学高峰论坛“论道与经邦”,由政大中国文学系与中华孔孟学会共同主办。再次来台参加儒学交流活动的牛喜平表示,在现代社会中,受惠于儒学的层次越来越多,因此儒学不仅受学术界的重视,连政治界、企业界都参与其中。
牛喜平指出,两岸儒学合作可从儒学机构间积极地交流,另外儒学创新的发展与趋势,除了分享过去各自的经验外,大陆儒学组织也可藉此机会,观摩台湾儒学机构的运作,尤其是「国际化」的发展过程。李庆安则表示,两岸儒学机构互动密切,期盼共同弘扬儒家思想,达到文化兴邦,并培育下一代薪火相传。
始终扮重要角色
中华孔孟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前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张京育演讲时提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家思想与“封建制度”画上等号;但仍然执意推动文化復兴运动的台湾,与香港、南韩、及新加坡等地,不仅完整保存中华文化,也快速地发展社会与经济,有些并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转型为西化民主法治的社会。
这也使得西方学者在内的学界人士,重新省思“儒家”与“现代化”共存关系。
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尊重人权、平等自由、民主法治、追求财富及科技日新;但儒家思想早已运用更广阔的视野,将西方价值观孕育其中,以仁心、自律、选贤与能、均富及格物厚生的概念,期望达到兼容并蓄的社会。至于当代的儒家思想,则藉由共通性及包容性,完美地融摄西方文化。
张京育认为,孟子视孔子为“圣之时者”,说明儒家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地与时俱进,实践生命的学问。
因此“打倒孔家店”从未真正的消灭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始终在中华民族的永续生命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5海峡两岸儒学高峰论坛在台湾举办
台湾政治大学原校长张京育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