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礼与中国文化
仪礼(官礼)、俗礼(民礼)、物礼(礼物)从三个层面上渐渐随着时代更替,而有所不同。但“礼从心起”、“由礼表心”、“尽礼即尽心”的象征意味则从来未变过。
何谓君子?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理想化人格的表征。君子提供了一种做人的“范式”,在这种理想化人格的辉映下,君子成为一种完善的人的特指。也就是说,当人进化到一种“理想的人格”时,便成其为君子,君子也因之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楷模。
君子的德行
君子首要的是“德行”。既便一个人可以身无分文、家徒四壁,仍然可以像陶渊明所说“君子披褐而怀玉”。
德行是衡量君子的首要标准,故《论语》中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大学》第十章中则有引申:“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这些告诫,皆是让人不要舍本求末,要做君子,勿做小人。如荀子言:“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周易》则千古不易地说:“君子以厚德载物。”
除了自己要注重的品德与上天的品德一致外,君子在“修己”的同时,也要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论语》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及至当代,茅于轼先生曾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将之归纳为四象限:损己利人、损人利己、损人损己、利人利己。他的结论是中国当代人的可悲之处是能匪夷所思的去做“损人不利己”之事。于是就变成“小人之德草”了。
人和人的关系除了上升到“成人之美”的“美学”思想之外,还有人和大众的关系。对此,孔子也是论述甚多。他可能是论述君子文化最多的人。虽然千古变迁,但人追求成为理想化人格的德性未变,故此,其论述仍是金科玉律。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需要翻译一下:君子对每个人都很好,但不拉帮结派,搞朋党;小人则喜欢拉帮结派搞朋党,难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怕学生不理解,孔子又补充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他对此有严厉地规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样一对比,今人可能都在“比而不周”了。大到君主,搞一个国家,设疆立界,也是“比而不周”。国家主义的至上,也是小人之德的。可见,“小人”、“君子”、“大人”等等说法,皆是“相对”而言。若有一个绝对的“君子”存在,则必是内里所发出“仁”的光芒来,因此而超凡入圣,进入圣贤之流。
于是,在气慨上,在言貌行为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喜怒不显于色,不显于色的原因是内心平静,“喜怒哀怒未发谓之中”,内心调柔,故波澜不惊。于是孔子在《论语》中形容:“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与礼
《礼记》说:君子是中庸的,小人则反中庸。中庸不是我们所误解的“折中主义”,搞“平衡”。中庸的全指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上有个“极高明”,然后才是“道中庸”。勉强可以用孔子的话来解释,“极高明”就是“随心所欲”,“道中庸”就是“不逾矩”。所以,中庸的全指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个极高的境界。或许,庄子的逍遥游描述地便是这等境地。
在君子的自律之后,确定了与己、与人、与大众的关系与规范之后,又有哪些方式去“待人接物、洒扫庭除”呢?这便涉及到“君子”与“礼”的关系了。
古之“礼”是指周礼,也就是从殷商文化过渡之后的周礼传统,这个礼也代表着中国人的伦理秩序。那时以礼治天下,德风浩荡,后来世道渐乱,王霸相杂,百家皆出,加之统治思想日重,“礼”也由“天人合一”之礼变成了统治术的“国礼”,渐渐变成日用其间的民俗之礼。
仪礼(官礼)、俗礼(民礼)、物礼(礼物)从三个层面上渐渐随着时代更替,而有所不同。但“礼从心起”、“由礼表心”、“尽礼即尽心”的象征意味则从来未变过。
《左传》言:“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
“无礼无以立”是《左传》反复强调的。“礼”是表明心迹的外在形式,通过“礼”的传递、带动、教化,人们的德性、教养和心灵得到升华。
而孔老夫子总是可以直指人心,他说:“礼之用,和为贵。”一个“和为贵”,说出了“礼”的本质。行为上的“敬”、“让”、“给”,构成了个人之“礼”,也由之达成了人间之“和”。这便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金科玉律:“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而很难理解的是“君子不器”这句话了,孔子说完,未作更多解释。难道是“君子不成器”吗?非也。大略可以理解为君子不能为器物所拘的意思。君子不能仅仅成为一个“技术知识分子”或“官僚知识分子”,若沉溺其中,便成器了,和工具没什么区别。
荀子还发展了君子面临逆境时,如何知耻而后勇的行为方式,他说:“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这一段话犹须现代人好生铭记,因为现代人往往在几个方面栽跟斗,伤脑筋。前人已经给出答案了,后人还在为问题绞尽脑汁,岂不可笑。
荀子的意思是说:君子之耻,耻在自己不修,不耻别人诬陷;耻在自己失信,不耻别人不信;耻在自己无能,不耻别人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