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十一”黄金周来临前夕,多个4A、5A景区传出涨价消息,有出游计划的人们大呼扫兴。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日前发出倡议,号召5A、4A级景区带头不涨价,国家旅游局表示不赞成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高、过快。但这些显然难以抑制景区涨价冲动。(9月6日新华网)
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至此之后,“三年涨一次”成为景区涨价“法定”节奏;面对“三年涨一回”的“解禁”时间窗口,谁也不愿落下。2007年至今,景区门票价格屡屡突破新高,一些5A、4A 景区门票动辄数百元,如果算上小门票、索道、游览车等必须费用,每个游客需要向景区缴纳的费用动辄上千元。
国内景区门票一条道“涨到黑”,已然成为另一种让人倒胃口的“风景”,在祖国大好河山与河山的“主人”之间,筑起了一道越来越高的围墙。游不起的人固然更加游不起,只能望河山而兴叹;游得起的人则选择了“用脚投票”的反对,境外旅游近年来可谓风生水起。国内门票越来越高,服务水平却原地踏步,旅游设施也不够健全,管理更是备受诟病,这倒逼着国内旅游消费正在大量被“挤”向境外。
虽然涨价的景区貌似都很自信,但终究不可逃遁于市场法则的约束。在越过“不管多贵,不管多滥,总要去一次”的旅游勃兴初始阶段后,那些遭受众人不满的景区,吸引力必然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在“地球村”时代的旅游魅力大比拼中,更将毫无竞争力可言。
迷恋于门票创收的景区,不仅不会有真正的市场经济理念,更不会有创新意识作为后劲支撑。对此,钻到钱眼里的景区可以不管不顾,可以超级短视;相关监管部门却不可不管,不可不察。一条道“涨到黑”的景区门票,不仅不利于国内旅游业发展,更不利于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遗址保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虽然主要着眼于生态文明,旨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但对促进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样不啻为一剂良药。
起源于美国的国家公园,之所以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是因为它较好地处理了自然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是国家进步的象征。在我国,类似于“国家公园”的概念被分属于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酝酿中的国家海洋公园、国家遗址公园等多个方面,隶属于“九龙治水”的不同管理系统。
尤其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英文名称National ParkofChina直译过来就是“中国国家公园”,却又名不副实。公众首先看见的,当然是门票价格上的巨大差异。比如美国国家公园,大多是免费的,以“车头”为单位收费的国家公园也大多便宜,而且7天有效,16岁以下免票,老人还可以办终身门票。但是,肯定不会有人说美国的旅游业不发达,更不会说美国的国家公园对于促进旅游是个败笔。
这一点,国内的“免费西湖”其实早有验证。不过,就像美国国家公园除了自身经营收入,还有中央财政、慈善机构、企业赞助等三大块投资渠道,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也必然意味着更多的政府投入和政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