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云游各地为学子们讲述胸中丘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美学命题至今还影响着后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千多个“春秋”之后,“孔子学堂”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扎根成长。从此,伴着习习秋风和阵阵墨香,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创新和融合中,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一笔丹青飘墨香
这是一个周四的早上8点半,立秋后的天气透着凉意,天空飘着丝丝细雨。罗庄区十里堡文化中心传出了一阵朗朗的读书声。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在文化中心一间200余平米的房间大门上,挂着“孔子学堂”的牌匾,字体苍劲有力。屋内,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张桌子。一群少年,正挺直腰板,跟着讲台上一名男老师,诵读《弟子规》。
这是“孔子学堂”少年书法班的孩子们,在每节书法课之前的必修项目。在两个月的暑假时光里,每周的周二和周四早上,都能听到孩子们清脆响亮的读书声,来学习书法的孩子们,也是文化中心一道独特又美丽的风景线。
8点半到11点半是孩子们学习书法的时间,期间共安排三节课,中间有休息时间。一节课学习四个汉字的书写。
“这节课我们学习这四个字,大家先看我写一遍。”书法老师任振士按照课程计划,将本节课要写的内容,先用粉笔书写一遍,再用毛笔书写一遍,写好后贴在黑板上,孩子们开始练习。
一支毛笔,一方砚台,一本字帖,一张宣纸;一撇一捺,一横一竖,孩子们安静地坐着,小小的手腕起承转合,一个个飘着翰墨香的楷体字跃然纸上。
“这一竖应该再长一些,这样字的结构就好看多了。”任振士站在王宏蕊身边指导。开学就上七年级的她,书法水平在班里比较靠前。“我很喜欢写毛笔字,已经学了一年多了。”王宏蕊说。
一片丹心承文化
十里堡社区办公室主任刘欣告诉记者,“孔子学堂”于2012年落成,在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少年书法班,还有成人书法班和妇女书法班,每周也是两节课。“孩子们学习书法所用的纸张等物品,全部由社区出资,同时大人学习书法的学费也是免费的。”刘欣说。
“孩子在这里学习书法也有半年多了,老师教得很好,她进步也很大。在外面给她报书法班,要花钱不说,还不知老师水平如何,社区请的老师都是在临沂的书法界也小有名气的老师,孩子在这里我们都很放心。”社区的刘女士说。
教书法的任振士老师,今年已经50多岁,练习书法也已有几十年了。醉心书法的他,在退休之后便义务教书法,在社区教学也有一年了。“书法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国家的财富,这需要我们一代代人把它传承下去。”任振士说。
除了学习书法,社区还联系全市对于传统文化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为社区居民开设讲座。“我们一般是每个月举行一次讲座,主要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受居民欢迎。”刘欣说。
刘欣的说法,也得到了居民的印证。“有一些是讲咱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的是关于传统文化,还有养生等内容。虽然都是很厉害的学者来讲的,但是一点都不难理解。我平时都好好关注着,社区一有通知,我就提前安排好家里的事情,一期都不会落下。”十里堡居民高青磊说。
一间学堂传久远
“我们希望能够传承咱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想从娃娃抓起,希望在他们小时候,就能为他们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刘欣说。
十里堡文化中心的“孔子学堂”,是目前临沂唯一一家“孔子学堂”,无论从规模还是各项配备,在全国都走在前列。
据了解,“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以弘扬、传承孔子优秀教育思想为要义的辅助性教育阵地。
“孔子学堂”以“仁爱”为学堂之魂,以“诚朴、刚毅、乐学”为学堂之训,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学堂宗旨,以“修身立志、怡情养性、健全人格、追求成功”为学堂理念,以培养“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的现代君子为追求目标。
“孔子学堂”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单位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着力点,努力构建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人文化的新型校园、新型社区、新型企业,初步探索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教育、社区建设、企业发展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发展之路。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所有中国人的珍贵财产,对我国当代社会也是一笔极其重要的财富。但当下社会,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和利用传承还远远不够。希望我们能一学堂作为一个契机,在现代社会中承担起应担的社会责任,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刘欣说,建立“孔子学堂”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社区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下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