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季羡林先生和泰山文化之间的情缘,七次去北京为季老祝寿的泰山文化协会副会长袁明英表示,季老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泰山,关注着泰山文化。尽管后来想来泰山的愿望没实现,但是大量的文化研究让季老对泰山文化信手拈来,十分熟稔。12日,在袁明英的工作室里,袁明英向记者讲述了季老与泰山文化的不解之缘。
痛:书写唁电表缅怀之情
“惊闻季老去世,深感万分悲痛!季老为学界泰斗,国人楷模,学问道德,举世敬仰。季老非常关注泰山,季老的大作《泰山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将与泰山永世长存。季老非常关注泰山文化,其‘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的著名论断,将对泰山人文历史产生深远影响……”12日下午,当袁明英将“悼念季羡林先生的唁电”发给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治丧工作组后,终于松了一口气。11日早晨,当季羡林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袁明英耳中时,袁明英当时正在重庆出差。“听到这个噩耗后,我当时一阵头晕,好长时间反应不过来,心里非常难受,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大师流下眼泪。”在袁明英的工作室中,说到当时的心情,袁明英几度陷入悲伤之中。心情稍稍平静后,袁明英说,心急的他立刻就买了飞机票,11日下午辗转赶回泰安。回到泰安的袁明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短暂休息后,袁明英就开始考虑为季老写唁电的事情。
“季先生和泰山有着不解的情缘,对泰山文化也有精辟论述,为了写出这种情感,我11日晚上查阅了很多季老与泰山的文章,12日上午写出了代表泰山文化协会的‘悼念季羡林先生的唁电’,还写了一篇个人悼念季羡林先生的唁电,并将它发表在了自己的博客上。”袁明英介绍。“现在唁电已经发过去了,也算是表达了泰山人民对季老的缅怀之情,最后送季老一程”。
幸:季老亲为《泰山石刻》作序
“季老对泰山石刻还非常有研究。”说到往事,袁明英自豪地告诉记者,季老还为他主编的《泰山石刻》(十卷本)亲自写了《序言》。
说到季老为书写序的故事,袁明英回忆说,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的原因,泰山石刻资源遭受的破坏极大,而且目前也时时面临着被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危险,若不立即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的整理研究,将会造成非常重大的损失。季羡林先生就曾说,“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季羡林先生还多次谈到研究泰山文化,应充分重视泰山石刻文化。
“鉴于此,我从1996年开始,注意对泰山石刻进行搜集和整理,进行实地考察、普查。在十年长期的考察、搜集和整理过程中,愈加感受到泰山石刻的珍贵价值。2006年,当在给《泰山石刻》一书选择写序的人选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季羡林先生,因为季羡林先生一直对石刻研究非常重视,让他写序再合适不过。”2006年下半年,当袁明英向季老发出为《泰山石刻》写序的请求时,季老欣然应允,大约用了半年时间,袁明英拿到了季羡林先生写的序。2007年,袁明英花费十年的心血,辑录了六千余处石刻的《泰山石刻》一书终于出版了。袁明英称,在2004年庆祝季羡林先生93岁华诞时,他选了泰山经石峪字拓片联句而成“寿比南山”横幅送给季羡林先生。
欣:七次祝寿泰山文化送身边
尽管季老不能亲自来泰山,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了解着泰山研究的进展和泰山文化的方方面面。袁明英七次进京为季老祝寿时,更是将蕴含着泰山文化的珍贵礼物送到季老的身边。
袁明英介绍,2000年,他第一次去北京祝寿,为季老带去的是一块有着季老画像的泰山自然石,这块石头上的天然纹线像极了季老的大写意画像。季老看见这块石头之后十分惊喜,挥笔写下“天地灵气”几个字,并合影留念。
后来,每年季老生日的时候,袁明英都会不远千里赶赴北京,将各种各样和泰山文化相关的物品送到季老身边。2005年,他在8月份看望季老的时候,季老关心地询问泰山的赤磷鱼还有没有,并叮嘱要保持赤磷鱼的原品种不变,同时还询问经石峪金刚经有没有一百年前的拓片。袁明英将季老的问题一一解答。一年后,袁明英又去祝寿时,临行前专门到上梨园村买了六七公分长的九条赤磷鱼,用电池充气机冲上氧气,一路抱进了北京。除此之外,还送给季老明拓孤本《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看到这些东西,季老立刻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一再点头,将鱼缸放在离他最近的窗台上,并不住翻看明拓孤本《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袁明英介绍,本来约定的只有十分钟的会面时间,但是由于季老对金刚经拓片的爱不释手,会面时间延长到半个多小时。
憾:重登泰山之愿季老没实现
袁明英介绍,尽管对泰山文化研究得十分深刻,但是季老除了年轻的时候爬过泰山,后来一直都很遗憾和泰山擦肩而过。自2000年开始,袁明英每年都会去为季老庆生,季老都表示,他深深喜欢泰山,惦念着泰山的一草一木,他真想再爬一次泰山。袁明英也略带遗憾地告诉记者,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季老接到泰安来,让季老圆梦。但是因为季老身体的原因,尽管这个泰山梦一直都在心里,却始终没有实现。
袁明英说,一直以来,季老对泰山文化都十分看重。在泰山文化协会成立的时候,季老发来亲笔签名的贺电,上面写道“泰山文化实滥觞于远古,为中华文化之启明星,历代帝王多以封禅泰山为毕生要务,良有以也。”他还在贺电上殷殷叮嘱:“特别是泰安人,生于斯,长于斯,仆付仰望,更应当弘扬泰山文化,践行泰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