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算大的客厅、两个放满书籍的书架,再加上一张老式的书桌,书桌上摆放着笔、纸、书籍,还有一副老花镜以及放大镜,这便是马秉新工作二十余年的“工作室”。
二十年前,马秉新受亲戚之托,查询济宁回族的查拳历史,自此对济宁回族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近几年,马秉新相继写出了4部济宁回族历史书稿,得到了穆斯林研究权威人士的认可。如今的马秉新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眼睛已经快看不见了,他希望有人能接过他手里的这杆笔,继续写下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回族历史
马先生回忆说,“二十年前,我刚从单位退休,那时候接到我姐夫的来信,希望我能帮他查一查济宁回族查拳有关的资料,我当时就欣然同意了。但是,开始这个工作后,我就发现,济宁几百年的漫长历史,没有一点文字资料,只有到民国时期,才出现短短的103个字的记载。更让我心急如焚的是,虽说不能和汉族完整的编年体的历史相比,我们回族连自己的家谱都没有记载,只能靠口口相传,而具体的真相早已无法考证。我不能用这些传说来让后人们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当时就暗下决心,要写一部济宁回族自己的史书。”
然而,要写一部真实、客观、公正的史书谈何容易?“为了写济宁的回族历史,我当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因为严重缺乏史料,我当时找了大量相关资料,还自费从外地买了好多书籍。有些事情没有办法核实真伪,我就登门拜访当年的了解情况的老人。为了证明济宁回民广为流传的5家姓马姓的,6家姓杨姓的,13家姓李姓的,是否确有其事,经过我仔细反复查找,丝毫没有找到出处,所以我就认为这仅仅是一句‘口头禅’或者‘谚语’,因为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证。”马先生说,对于这样的去伪存真,自己做了无数次。“历史是严肃的,一定要经得起反复推敲,确保自己采用的史料和叙述的史实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希望留给后人们的是一部科学严谨的史料,绝对不是随意拼凑的。”马先生说。
写历史一定要严谨
“从开始准备写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就是‘孤证不立’,也就是说,只有一条证据来支持某个结论的时候,这个结果我肯定不会采用,而且不能断章取义,要搞得清清楚楚才会使用。”马先生说,由于济宁回族并没有记录历史的传统,所以几乎没有流传下来的书面资料,而在济宁历史中,有关济宁回族的记载也只有寥寥的103个字,根本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线索。“为了寻找到更多的史料,我只有自费去购买大量能和济宁回族相关的书籍,从中找到相关的历史。另一个办法就是寻找有关事件的老年人,然而,他们有时候并不能理解我的初衷,我只有给他们耐心做解释,这是我们的‘家谱’,我们在济宁呆了几百年,得让后人们知道一些我们的历史。我得和他们挨个解释清楚,对此,我也花费了很多时间。”“济宁回族的老人们也都在干活,我去找他们了解史料,也得给他们帮忙干活,都是一边干活一边聊。”马先生告诉记者,“有时候他们正在做饭,我就在旁边拉风箱;他们在劈柴,我就在旁边帮忙整理。在冬天还有的老人起床比较晚,我还帮忙倒尿壶……反正什么事情都碰上过,不过这也使我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使许多线索逐步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2008年,马先生的《济宁回族纪略》出版,一经面世就引起国内穆斯林学术界的关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为本书作序,意味着此书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他在序中说道,首先是史实丰富、论述精当、行文简洁流畅、通俗易懂; 其次把历史文献与实际调查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了很多疑难、或提出新的看法;最后就是作者为追求历史的真实,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如作者所说:“别人是十年磨一剑,我却是十年磨一针”。说明用工之勤勉,工作之艰辛。古人说:爱之弥深,求之愈切。此书足可看见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这也正是作者老当益壮、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终成硕果的根本之所在。
谁能接过手里的这支笔
《济宁回族纪略》出版后,来自穆斯林学术界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让马老先生非常欣慰。就在准备继续研究之时,马先生的身体却开始吃不消了,“影响最大的就是眼睛,离开了放大镜和老花镜,我几乎什么都干不了。而眼睛看不清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别说能看清报纸上的字,现在连报纸的头条标题也看不清了。”马先生说,最近几年,全国的好多穆斯林交流机构都来邀请他去参加交流讲座,但始终未能成行。“现在我的眼睛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了,研究交流会一般都在大城市,来回非常不方便,也给人家添麻烦。”
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马先生并没有停下研究回族历史的工作。“我现在只能口述,再让人帮忙写下来。有些书籍,只能请他们读给我听。”马先生说,我曾经提出向伊斯兰协会申请一名陪读人员,但终因费用问题而没有下文,只能依靠身边的亲戚朋友。“历史需要不断的续写才会有价值,随着我年龄的越来越大,所做的不多了。我希望有人能从我手里接过这支笔,能把济宁回族历史继续写下去。”马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其实并不是为了写历史而写书,是为了记录这段历史,从而升华到思考民族的大融合,我们要做有中华民族归属感的人。采访结束时,马先生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道。
马秉新老人向记者讲述编史经历
马秉新老人著作的济宁回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