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宪中,牛津大学哲学博士,Waikato大学西方哲学退休教授,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名誉会长
目录:
(一) 何谓宗教
(二) 我国神灵与西方神灵的比较
(三) 儒教的神灵与教义
(四) 儒教应立为国教
(五) 儒教源起至近代
(一) 何谓宗教
一般宗教都包括下面两个成份:
(1)信仰与教条
(2)礼拜与祈福
「宗教信仰」是信仰神、鬼、仙、精 或 灵的存在。「神」如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佛和菩萨。「鬼」如魔鬼,又如屈原于《九歌》提及的山鬼。「仙」如道教的吕洞宾。「精」如妖精、狐狸精,树精。「灵」如魂灵。每个宗教都有它的「教条」例如佛教的不杀生、不邪淫。基督教的「爱你的邻人」。「宗教的礼拜」;例子如天主教的弥撒、佛教的燃香拜佛。至于「祈福」便不用多说,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经文或礼仪,去求他们信仰的神来赐福,赐寿,赐康宁等。
(二) 我国神灵与西方神灵的比较
我国的神是人神而西方的神是纯神。何谓人神?举个例。我们拜关公。关公原本是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三国时代,与刘备、张飞结拜为兄弟,图谋复兴汉室。死后,国人爱戴和钦崇他的忠义,建关公庙,设关公神龛等,祭拜关公,向他祈福。所以关公不是纯神,而是人神。国人信仰人有身躯,也有魂魄。死后魂魄脱离身躯,好的成神,坏的变鬼。我国传统礼拜的神,都是人演变出来的。故曰人神。
相反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在内)的上帝(天主)是个纯神。这位纯神高高超越于人之上。人是他创造出来的,他是超自然(supernatural),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他与人有天渊之别。上帝与人的本质,根本是两回事。伊斯兰教的真主(Allah),犹太教的耶和华(Jehovah),据说与上帝是同一个神,都是纯神。拜火教的火,拜日教的太阳,埃及艾西斯(Isis),印度的湿婆(Shiva)也是纯神,与人的属性无关。
佛教礼拜释迦牟尼,释氏出生于公元前624年,在印度北部近尼泊尔,是个王子,是个百份之百的人。经过一场修炼,最后在公元前544年圆寂,脱离了肉体的重负,进入湼盘的境界,乃成了佛陀。这位神,如关公一般,也是个人神 , 因为他是从百份之百的人演变出来的,并非如上帝那类的纯神。其它如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通通都是人神。道教著名的八仙,如锺离权、张果老,吕洞宾,都是人神。
人有二性:物性(physical nature)和灵性(spiritual nature),一般来说,我国传统信仰是人死后便放下了物性,只余灵性。好的灵性,我们称为神,坏的我们称为鬼。
(三) 儒教的神灵与教义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生于今山东曲阜。在生时,如释迦牟尼在生时一样,是百份之百的人。去世后,因为他是大贤大圣,所以如释迦牟尼般,脱离了肉躯后,成了一位神灵。他是从人衍生出来的,所以如释氏般是个人神,而不是类如基督教的上帝。他不是个纯神。
儒教(或称孔教)是与佛教和道教一样,礼拜的是人神不是纯神。礼拜人神的宗教,是共自然的宗教(co-natural religion),基督教礼拜的是纯神,是超自然的宗教(supernatural religion)。这就是儒释道三教与外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分别了。
宗教一般都是为了有一个美好的来世。基督徒是靠上帝超自然的力量和恩典,把他们死后的灵魂带上天堂。佛教徒是以「炼佛」达成正果。如何炼佛呢?佛学教我们坐禅和八正道,最终希望脱离轮回而成佛。这些都是自然的方法。所以佛教是个共自然的宗教。道教徒目的志在成仙(长生不老),所从的是「修道」,除坐禅外,还有炼丹等。这些也是自然的方法,所以也是共自然的宗教。
儒教(孔教)与佛教和道教相似,都是不靠超自然的力量来达到目的。儒教学说教人「修身」,(所谓修身,治国而平天下)。修身、炼佛和修道都是同一类形以达成正果的方法。修身成为圣人,炼佛成为佛或菩萨,修道成为仙人。
儒教是人神的宗教,基督教是纯神的宗教。儒教着重现世而基督教则着重来世。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所以孔子的教义,都是着重于人生。孔子的教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又礼义廉耻。基督教对人生较为轻视,耶稣的教条大概只有一句「爱你的邻人。」 佛教教条也很简单:絶欲以除烦恼 。孔子主张的是推爱,而耶稣主张的是博爱 ,即逢人都爱,连敌人也要爱。这样的乌托邦是不实际,不合人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的推爱是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是这个道理。
(四) 儒教应立为国教
公元1868年,日本天皇明治把传统的神道(教)修改整顿,在一个佛教盛行的社会里,定为国教,成为明治维新的一条支柱。
我国这三十年实行小平维新。经济起飞,国力渐强,科研进步,人民教育得以提升。美中不足是缺乏了一个国教。毛泽东执政时代,行马克斯主义,严厉地实践「无神主义」,把一切宗教都打下地狱。人有二性,除物性还有灵性。在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国,人民心灵变成空虚,无所寄托,国家礼仪无所跟从。这是他领导中国的失败原因之一。
其实把Atheism翻译为「无神主义」或「无神论」是错的。Atheism这语词是由三部份组成: “A”、 “THE”、 “ISM”。 “THE” 是从希腊文 “THEOS” 衍生出来的 。 “THEOS” 意指纯神(god) , “ISM” 意指「主义」,而A指「非」或「无」之意。合起来,便是「无纯神主义」。 基督教采用此语词。 因为他们的纯神是上帝(God), 所以Atheism应翻译为「无上帝主义」或「无上帝论」。 相反地Theism便是「有上帝论」。
儒释道三教都是无上帝主义的信仰,不信有个全能和全知的上帝创造天地和主管世界的。所以前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说:「佛教徒是无上帝主义者」,此言百份之百正确。
儒教(孔教)是无上帝主义的教。 与我国共产党所奉行的无上帝主义,是一致的。儒教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宗教、人伦宗教、人神宗教。在这个小平维新的时代,把儒教重新整理,立为国教 ,是明智之举。可以以明治立神道作为国教做榜样,何况儒教与佛教或道教的教义和教条都没有矛盾不容,同是人神宗教,大家所礼拜的人神,大可以同时进行的。
儒教跟随我国传统,相信人死后魂魄脱离肉身,好的成为神,坏的成为鬼。孔子生前是个圣人,所以死后变为神。儒教所礼拜的神,不限于孔子。其实清明节和重阳节都是儒教的重要节日。儒家着重祭祖。我国一般乡村都有祠堂设立。祠堂内装上祖先的神位 (神主牌),每逢时节,必向这些神位供奉及祭祀。( 所谓「慎终追远」) 除孔子和祖先外,儒教也应礼拜 孟子、曾子、颜子,也应礼拜 尧、舜、禹、文王、武王、关公、岳飞、文天祥等儒家圣人和英雄。
到底儒教信徒有多少?概括来说,凡是在祠堂里有安装祖先神位的都是信徒。祠堂是儒教的教堂。凡是清明或重阳上山扫墓的,都是教友。(其实基督教大多数所谓教徒,星期日从来不去教堂的。他们是「有名无实」的教徒,是「挂名教徒」。而儒教的教徒刚刚相反。因为「儒教」此名不流行,儒教教徒不会自称是儒教徒的,所以他们是「有实无名」的「无名教徒」。)
儒教应以整理后的传统儒家学说为儒教教义和教条。例如:(1)忠孝的「忠」再不是忠于君王了,因为这是不合理,而我国现在根本也没有君王。所以「忠」应解读为「忠心于国家」。(2)「孝」:不应是「父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这类极端的解读。「孝」应泛指对父母的
一种特殊的恭敬和照顾。(3):「礼」:我国为礼义之邦。礼仪繁多。有不少是不合时宜的,例如「三跪九叩」便应删除了。
或许会有人说:「成立国教会导致宗教干预政治,以及会使其它宗教失去自由。」 其实只要不是极端主义的国教,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圣公会(Anglican Church)是英国的国教,有否导致宗教干预国政呢?其它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在内,有没有失去自由礼拜呢?同样,日本的国教是神道教。法国(没有明文规定)的国教是天主教。德国的是基督教。在这些国家内,宗教自由有无受到威胁,国教有无干预政治呢?
相反地,(1)国教是一种民族的凝聚力,使国人思想团结。人的本性是需要宗教信仰的。假如没有国教,国人会被其它种种形式的宗教所吸引,国人的意识形态会变成四分五裂。最得益的便是那些有财有势的宗教,如基督教等。所以俄罗斯总理普京极力举捧东正教为国教,是明智之举。(2)国教给与社会一个道德背景。如今我国「向钱看」的意识形态,正需要一个国教来赋予道德的指引和方向,使国人在困境或絶望时,有所依归。(3)我国应有国家的礼仪,如国丧礼 、宣誓就职礼、欢迎外国贵宾礼、送别国家元首礼、一般嫁娶礼、贺寿礼等。这些礼仪制定,是需要一个国教来做背境的,否则唯有彷效外国:握手、拥抱、献花圈、检阅仪仗队、走红地毯等等,庸俗的一套。
(五) 儒教源起至近代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四月,孔子卒。鲁哀公亲致悼词,称为尼父。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居住的房屋三间改做寿堂,陈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车、书等,幷按岁时祭祀。开祭祀孔子之先河。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自淮南经过曲阜回长安,以牛、羊、猪全备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直到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一项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各地州学、县学都要建孔庙以推广儒学,自此,孔庙和祭孔仪式普及全国。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代是孔庙祭祀较为隆盛的历史时期 。 景德二年(1005) , 真宗封禅泰山到了曲阜 , 谒孔子庙 , 加谥「至圣文宣王」。仁宗庆历五年(1045) , 又敕封孔子四十六代孙为「衍圣公」, 这是孔子后裔世袭衍圣公的开始。宋天禧二年,始建曲阜孔庙的主殿,崇宁三年,宋徽宗赵佶前来曲阜,规定用「王者之制」来祭孔,他从孟子的一句话「孔子之谓集大成」中取「大成」二字,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幷亲笔题写了匾额。到现在,大成殿成了孔庙的象征,世界各地有孔庙的地方就有大成殿。
进入元朝 , 祭孔活动不仅继承下来 , 还更加受到重视。元代加封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是历代孔子封号中最高的。元朝还有一种庙谒制度,即凡新官上任、高官寻访、学校落成等活动,都要举行祭孔。
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礼,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废除所封孔子王号,改称 「至圣先师孔子」。
清朝历任皇帝都极力推崇孔子,最终把祭孔仪制提升到大祀,将孔子的地位推向历史的最高峰。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称孔子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仲丁,雍正皇帝亲诣释奠。还规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民军士斋戒一日。乾隆三年,北京孔庙着用黄瓦工程竣工,乾隆帝亲诣孔庙行礼祭先师孔子。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9月24日,教育部令10月17日为孔子诞日,全国各校应开会纪念。康有为 [和梁启超、陈焕章] 等人组织了「孔教会」,试图恢复传统的祭孔活动。1913年9月7日(仲秋上丁日)孔教会在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袁世凯特派代教育总长范源濂致祭,授衍圣公孔令贻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袁世凯先后颁发了「尊崇孔圣文」和「祭孔令」,规定每年仲秋上丁中央和地方一律举行「祀孔典礼」。1913年9月17日,北京教育部通令旧历八月廿七日为孔子生日,应定是日为「圣节」,令各学校放假一日,幷在该校行礼。从以上一节简短的文章,我们可见到儒教祭孔在我国的悠长和光荣的历史。如今正值小平维新,应该效法十九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把儒教定为我国的国教,正是大好时机。
————————————-
基督教的十誡來自猶太教。
加上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飲酒,不邪淫 和 不妄語。
博愛與墨子的兼愛無大分別。
孟子《梁惠王上》
「上帝」這一個語詞,早在易經和國語出現,但它的含義與基督教「上帝」的含義有很大的分別。
據說陳煥章與梁啟超等曾於1913年 (民國2年) 聯名致書國會,申請定孔教為國教。
一九九七年英國王妃 Diana (戴安娜) 因車禍猝死。在倫敦西敏寺,以英國國教儀式,舉行喪禮。其隆重、感人和美麗的表現,不能不使人欽佩。
本節是從「祭孔史話」截錄出來的,作者是楊義堂先生。(見「國際孔子文化節網站」。)在此順謝何沛雄和許子濱二位教授,他們指點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