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佳2015年7月15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老校友万里因病不幸逝世的消息传到曲阜,虽然还是暑假期间,但是,在校的师生们顿时陷入了深深的悲恸之中。
百年母校难以忘记,1934年9月,万里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当时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他同时考中了济南的省立一师和曲阜的省立二师,因为曲阜二师在鲁西南地区更有名气,生活还便宜,来回上学方便,于是,他选择了省立二师。尽管在校期间他年龄小,但是学习成绩却极其优异,尤其是英语课,更是被同学们誉为“小先生”。他活泼好动,因此学会了打网球,曾是学校体育场上的活跃分子。升入二年级之后,或许因为父亲在抗日前线的缘故,也许儒家仁以为己任的思想早早地启发了他的社会担当精神,因此,尽管当时校园里还是国民党黑暗统治,他选择接受进步思想教育,选择创办起进步读书会,选择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斗争活动。特别是在1935年“12·9”学生运动期间,他组织学生们举行抗日游行宣传,成为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终于在1936年毕业前夕,在任城参加乡农训练期间,由同乡董临仪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青年革命家。
百年母校难以忘记,毕业以后,虽然南征北战,重任在肩,但是万里一直心系母校。1985年秋天,借考察兖石铁路的机会,他终于又回到了阔别五十年之久的母校。来到曲阜之后,地方政府曾邀请他观看三孔景区,他当即拒绝了,说道:我是来看母校的,不是来看三孔的。第二天,身穿淡灰风衣,脚穿黑布便鞋的他,迎着初升的朝阳急切地走进了母校。面对操场上前来迎接他的学校师生,他激动地高举双手高声地一遍遍地喊道:老师们好!校友们好!然后,仔细地考察了学校的校史展览和学校图书馆等,观看了当年读书的教室以及宿舍。最后,在学校的考棚大堂专门召开了省市领导和有关学校单位参加的师范教育座会,纵论师范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畅谈发展师范教育对于改革开放的作用,评说师范教育对于推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会议一直开到12点多钟,他没顾得上吃学校一口饭,就与学校师生依依话别。
因为开会耽搁了时间,据说到了下榻的饭店以后,他只简单地吃了几口,别人还没有吃完,他便急匆匆地从饭店里走出来,看到有一辆警车停在门口,立刻坐了上去,让司机赶紧开车。后来,因为跟随的人追出来,才重新调整了车辆,急速地踏上了考察之路。回到北京不久,基本不题词的他,很快给母校寄来了他的亲笔题词:“培养优秀的文化与道德的播种师”。
百年母校难以忘记,学校曾两次派人到北京向他请教和汇报有关校庆事宜。第一次是2005年的4月,宋校长带领有关人员,来到中南海他的家中,他住在当年朱德曾经住过的含和堂院落。已经退下来好多年了,年近九十岁的老人,或许因为经常打网球的缘故,身子硬朗,精神矍铄。当我们走进他的客厅时,他已早早地等在那里了,看得出,那一天他专门穿了一件正规的西装。见到我们之后,便迎上来,然后大声地说道:“欢迎母校的校长和老师。”让我们在他的身边坐下之后,他又立刻大声地对家人说:“给校长和老师们倒水。”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一位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竟然住得如此简朴简单,四周还是老式的布沙发,还是老式的木茶几,只是在靠窗的地方,多了一张用作平常休息的老式的单人床。
那一次,我们带给他的是两包曲阜的饘饼。他接过之后,用双手捧着,然后放在鼻子上使劲地闻着,一遍遍地说道:这可是好东西,这可是好东西。当我们递上学校的画册和有关资料,他立刻低下头来,一页页仔细地翻看起来,有的地方还用手轻轻地摸摸;当我们向他汇报校庆筹备情况时,他听得更为仔细,并不时地插话说:山东省立二师是一所有名的学校,有好多历史事情值得纪念,值得发扬。当听到我们邀请他回母校参加校庆时,他笑着对我们说:“现在我年纪大了,出行不方便了,不过,我会让他们去的,”说着他指着身边的女儿万淑鹏说:“让他们到时代表我回母校看望大家。”原本半个小时会见时间,一直拖到了一个半小时,老人家依然兴致勃勃。最后,并不喜欢照相的他,站在客厅中间认真地与我们每一位合影留念,又依依不舍地亲自将我们送到屋门口。记得我们走出之后,回头看去,他还站在玻璃门里向我们挥手。
第二次是当年的年底,校庆结束之后,我们专门进京向他汇报校庆的盛况。这一次,他破例让我们陪他吃顿饭。记得那一次是在东单的东来顺吃涮羊肉,他刚打完了一场网球。吃饭之前,有关人员考虑到他的健康,已经专门叮嘱我们不要给他老人家夹菜敬酒,我们只好将校庆有关材料呈给他之后,安静地围坐在圆桌上陪他吃饭。开始的时候,他几乎不吃,只是一遍遍地叮嘱我们:“校长和老师你们随便吃,多吃点,能喝酒就多喝点。”然后就在那里低着头仔仔细细地翻看校庆的画册校史等。有时抬起头来问我们,我们便上前回答他。看完了资料之后,他才吃了一点规定的饭食,我们才知道,他老人家的生活原来过得如此简单规律,不挑食,不多食,节制有度。就在我们认为即将要结束吃饭时,没有想到,坐在对面的他老人家突然站了起来,举起手中的果汁杯子,对大家说:“来我敬母校校长老师们一杯。”一位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一位年近九十的老者,面对母校的老师,他竟然还是一如既往地以礼待人,惊得我们当时为之一愣,然后快步跑了过去,向他老人家表示感谢。那一刻,真的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伟人风范,什么才是真正的儒文化成长出的仁厚长者,什么是曲阜母校的精神。
百年母校难以忘记,万里曾专门嘱咐他的后代:要多到曲阜,要多与母校走动,多去看看老师们。所以后来,万家与母校成了亲人。万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全部来过曲阜,走进母校,有时连饭也不吃,寻找老人家当年留下的求学求道履痕,寻找先辈献身革命、发愤图强的精神风范。母校曾数次到北京去万家联系有关事宜,记得其中一次,万里长子万伯翱身在深圳,要半夜之后才能够回京。因为我们时间有限,宋思伟校长决定在一座饭店的大厅等他,当他深夜从机场赶过来,见到我们之后,激动地一把抓住我们的手,将我们带到大厅的茶座里,然后跑前跑后为我们安排吃的喝的。那样子,真的像一个家里的大哥,为没有能够照顾好小弟弟而自责和歉意,让我们感受到万家仁厚之风扑面而来。这就是革命家的家风传统,这就是政治家的家教垂范。为人真情实意,讲究仁者爱人。
几十年过去了,现如今在母校的校园里,万里已经成为和孔氏家族创办私学相并列的两座历史高峰。在学校内部的文化建设上,以万里历史遗迹和遗物为核心,已经建设和创构出一道革命红色文化风景,被作为了地方进行红色革命教育的基地。徜徉其中,迎着大门端庄沉稳的万里题辞碑,由万家自己出钱建造起的万里网球场,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馆名的万里图书馆,按照当年读书时所建立起的万里教室、阅览室,还有图书馆中那一本本万里的图书,校园红楼考棚里那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故事,万里形象已经成为了母校的徽标,万里精神已经成为了母校的魂魄,万里风范已经成为了师生的理念。
春秋代序,当年的山东省立二师已成为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跻身高校行列,面对这样一个民族历史上的伟人,面对如此一个功德千秋的仁者,济宁学院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站在学院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高度,不仅代表学院全体干部和师生到北京八宝山吊唁万里委员长,同时还决定,在学院中打出万里品牌,宣传万里事迹,弘扬万里精神,让万里追求进步、发奋读书、忧国忧民、敢于承担、献身民族的风范,成为济宁学院新一代秉持木铎,教化天下的文化先导,成为一种继往开来、光耀天下的精神。
安息吧,敬爱的老校友,你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万里与教师代表合影留念
1985年11月8日,万里到母校视察
万里参观校容校貌
百年校庆时揭牌的万里图书馆
翻修一新的万里读书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