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日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曲阜、泗水、兖州分别为圣德楷雕、鲁明桑皮纸、鲁柘砚、道勤五谷画等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加工基地举行挂牌仪式,将其确立为“非物资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多年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依托孔孟之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探索“三合六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文化育人”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育人之路。
为发挥非遗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按照“重要性、特色性、教育性、共享性”的原则开展非遗传习基地建设。让学生到传习基地学习、实践,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和技艺,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据了解,此次挂牌的楷木雕、鲁柘砚、桑皮纸、道勤五谷画都是我市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以后学院还将陆续在一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设立传习基地,担当起在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学院校应起的作用。
曲阜楷木雕刻是曲阜独有的传统手工艺术,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原料是楷树。相传这种树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奔丧时,从南方带来栽植在孔林的。曲阜楷雕的传统产品是手杖和如意。楷木木质坚硬柔韧,色呈金黄,刻制成杖不会暴折;刻制如意,玲珑剔透,花纹如丝而不断。楷雕手杖和如意历来是孔府向皇帝进贡的贡品。
桑皮纸制作技艺是以植物桑树树皮为原料,经过30多道加工工序生产的传统手工产品桑皮纸的制造技术。该技术始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桑皮纸制造技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山东、山西、新疆等地。曲阜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以纸坊村最具有代表性,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民间工艺,优良的桑皮纸品质,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纸坊村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始于北宋年间。明初,掌握桑皮纸制作技艺的郑氏、乔氏两家从山西来到该村定居,发展了桑皮纸的制作,纸坊村由此而得名。《阙里志》记载:纸坊在城北十里,居人造纸为业。纸坊村的造纸业始于宋,兴于明清。
鲁柘澄泥砚,又称柘砚、鲁柘砚、柘沟陶砚等,汉族传统工艺品,山东泗水县特产,具有沉静坚韧、温润如玉、含津益墨、声若金石、手触生晕、发墨如油、不渍水、不损笔等特点。因产于春秋时期鲁国属地制陶古镇柘沟得名,唐朝时为四大名砚,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享有盛誉。南宋以后,鲁柘砚逐渐失传。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访华团成员提出要购买鲁柘砚,这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发现鲁柘砚原产地在泗水县柘沟镇。此后,泗水县多次组织生产,均未获成功。1989年孔子文化节期间,省金石专家石可提出恢复鲁柘砚生产的愿望。出生于泗水县柘沟镇农村、小时候接触过鲁柘砚的杨玉祯临时受命,担当起”复活”鲁柘砚的重任。
“道勤五谷画”,是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农民思维与艺术审美观念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道勤五谷画”起始之初,被称作粮食工艺字画、豆贴画、豆塑浮雕画、豆粘画,主要材料是各种豆类,作画时,民间百姓依据各种豆子的内外壳、形状、豆茎、豆秆、纹路、天然颜色、甚至利用虫子咬过的痕迹,经过防腐处理、粘贴做画。画面小巧精美、朴实雅致,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望。后来,所用原料逐步发展成各种五谷杂粮,如黄豆、绿豆、红豆,大米,小米等,内容也有了发展变化。现在,经过发掘、整理、创新、发展,“道勤五谷画”这门“小手艺”已成为了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