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据潍坊传媒网消息,7月18日,山东省尼山书院举办孔子公开课第9讲,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博做题为《孔子与诸子百家》的讲座。潍坊市图书馆尼山书院组织干部职工及市民20余人,在国学讲堂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平台,集体收看了公开课实况。
王博教授从儒家文化的核心——“仁”字展开,论述了儒家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他认为,“仁”由“人”和“二”构成,即“仁”是二人一体的关系,人不只是自己,而是与他人的互动关系。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墨家的开创者墨子不满意于儒家的主张,以之为分歧、冲突和战争的根源,提出要“以兼易别”。因此,兼爱的结果是彼此获得利益,所谓“兼相爱,交相利”。道家发现了“爱”的问题—-爱对我们会产生伤害,推己及人的逻辑很可能带来控制和束缚。儒家是相濡以沫的精神,是爱、是互助的态度,而道家则更为超脱,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精神独立。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经追随过主张人性恶的荀子,同时还研究和解释过《老子》,吸取并强化了那种清冷的感觉。在韩非看来,以利害为主的计算之心是人之常情,“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当然也构成了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因此,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墨、道、法,如同映射了心灵的春夏秋冬四季—-儒家是温泉,是春天;墨家是热泉,炽热如夏日;道家是冷泉,如秋天般的感觉;法家是冬天从温泉走出来之后的那种感觉,残酷冷绝。
王博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层层递进的缜密逻辑,展现了深厚的国学和史学功底,博得现场听众的一致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