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日前,笔者跟随“走基层、看特色、展亮点”媒体采风团一行,走进济宁市的曲阜市、汶上县、梁山县、嘉祥县、泗水县采访。所到之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居整洁,道路通畅,田园般的乡村意境时刻伴随着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村的乡村旅游愿景,在孔孟之乡正在悄然实现。
如何让乡村美丽永驻,各地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乡村旅游。在乡村美丽的基础上,如何盘活特色资源,发挥差异化优势,形成品牌特色。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深入进行了采访。
曲阜:慢村落里的漫生活
“靠乡村旅游,慢城建设带来的游客,来俺村里住,体验农家生活越来越多了。开始村里说搞乡村旅游,俺觉得农村条件差,大家都还想玩城里跑哩,谁愿意来咱们这个村里来看,更别说来吃饭住下来了。没有想到,路修好了,房子也给统一进行了规划,墙上画上了美丽的画,路边种上了花草树木,不但城里人,就连外国人都愿意来我们村了。”位于曲阜市文化国际慢城核心区的梨园村,一位村民手指着在村头广场上练武的外国人,笑的眯起眼睛。
梨园村,梨园民俗村位于石门山镇大牛山下,依山傍水,始建村于清末年间。村里栽植梨树、苹果树、柿子树、枣树,其中是梨树最多故取名梨园村。
去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梨园村,进行了村庄仿古改造、道路硬化、沟渠清理、改厨改厕、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村头上原来坍塌的民房和坟地,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现如今已经改成了村民健身广场,连城里的公共自行车都开在了村口上。免费为村民改厨改厕,门前屋后栽植绿化苗木,家家户户达到了美洁庭院标准。对村内的通信光缆、弱电全部改为地埋,安装了仿古路灯。打造好的金樽湖和玉带河,去年还是垃圾沟和臭水沟,经过清理积存垃圾,打通了水系,过去蚊蝇滋生的垃圾沟变成了村民休闲纳凉的理想场所。
在石门山镇的周庄村,村口广场上的大树下,一群村民正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夏日炎炎,树荫下听戏乘凉,拉拉家常,过着农家乐和生活。圣地人家农家乐,标准的四合院,房间可以住宿,吃饭,厕所、厨房洁净明亮。
现如今的周庄村“随农家俗、学农家活、识农家事、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为一体的宜居宜游生态旅游村的面貌已经初步具备。
据了解,该村还深入开展了“孔子大讲堂·走进周庄”、全民修身全民守法等活动,让百姓学礼、知礼、明礼。百姓居住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文明水平、“诗礼周庄”的浓厚氛围明显提高。
位于曲阜吴村镇的会泉峪民俗村,村口石磨垒成的迎宾墙前,村民赶着牛车,地头卸下耕犁,套上牛具,在地里耕地。广袤的田野下,黄牛,老翁、挥起的鞭儿,翻起的泥土芬芳,和着山涧的涓涓流水声,这世外桃源搬的农家生活尽显悠然。
会泉峪是2014年吴村镇借助美丽乡村重大建设机遇,重点打造的曲阜市首家文化民俗村。新打造了近水草庐、历史文化街、民居老院、百年姜窖、民俗广场、一清二白广场等30余处民俗景观,仿古牌楼、迎宾路、生态停车场等已经建设完成,全力打造“放松忙碌脚步,聆听心灵声音”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当采访组一行来到吴村镇葫芦套民俗村时,推捻子、刺绣、葫芦画、摊煎饼等体验项目吸引记者们纷纷参与其中。在煎饼摊前,香喷喷的小米煎饼,即薄又脆。品尝过后,大拇指竖的老高。村口的葫芦长廊,正在被爬上来的葫芦秧遮盖,架下各种形状的的葫芦已经挂上了不少,形态各异,煞是喜人。
据曲阜文化国际慢城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文化慢城结合了曲阜市吴村镇、石门山镇北部片区的优势山、林、水等生态资源,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国家4A级风景区1处、3A级风景区1处,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6处,省级自驾游示范点2处,省级旅游特色村5个,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6家、山东省精品采摘园16个。未来的曲阜文化国际慢城,要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生态体验、慢活休闲、创意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汶上:乡村里面故事多
汶上县郭楼镇郝营村的特色文化,则是围绕一块牌匾的故事展开的。
据该村庞姓家谱记载,庞正河出生于乾隆二年(1727年),自幼聪慧,好读圣贤之书。他乐善好施,冬天常向穷人发放棉衣,饥荒时候常在村头大柳树下开设施粥摊帮助穷人度过难关。他以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被皇帝赐予“寿官”的称号,清嘉庆三年汶上县知县孙良炳专门给他题了一块“一乡善士”的牌匾予以嘉奖。据村中老人讲述,郝营村大柳树下的庞善人,十里八乡,人人皆知。
乡村戏台、四德亭、乡村记忆老油坊、乡风文明展馆围绕着溪水长流的村中心人工湖正在展露新颜,绿树掩映下,几位老者正吹拉弹唱,大过戏瘾。
郝营村老油坊是郝营村孙洪岭、孙洪奎兄弟于清朝末年创建的,由于选料严格、工艺先进,生产出的豆油色亮、味纯、口感会闻名远近。后来同村的曹姓、何姓、庞姓先后效仿,也创办了油坊,全村一半以上的青壮年都在油坊工作,郝营老油坊成为村里的一大产业。
在乡风文明展馆里,一幅幅群众的“全家福”下面注明了该家庭的家风、家训,朴实而富有真谛。展现出全村群众团结友爱、崇德尚善的精神风貌,介绍了自强不息的郝营人在社会发展中做出的不平凡的业绩。
当走进汶上镇祥云社区时,记者们一下子被济宁樱桃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讲解吸引住了。这个社区刚刚实现了山东省首家互助式社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便民服务中心。
“大部分社区居民不会上网,网络接触少。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快速上手。不但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感受电商的神奇,还成功地将芦花鸡等汶上县特产搬上电商平台出售,不少农民成了电商‘掌柜’,通过电商的销售,不仅将汶上的特色商品销售出去了,同时也对我们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传播,同时起到宣传的作用。”在樱桃阵便民服务中心的下单区,工作人员正在向村民介绍发展电商的好处和购物流程。
据了解,祥云社区的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打造本地化智慧型社区。在每个社区设立樱桃阵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包括商品展示区、体验区、收件区、发件区、付款区、取货区、下单区、樱桃书架等功能布局。通过vinux系统将无数商业及民生服务机构呈现在服务中心,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共事业缴费、家政、维修、医护、快递、文娱健身、旅游、购物、餐饮等服务。
同时,在全国创新实行了消费相关性模式的国民第二保障体系,采取社区消费互助基金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在汶上莲花湖湿地中央区,除了如诗如画般的湿地自然美景,湿地中都民俗馆成为焦点。民俗馆里,将在汶上一代流传的民间手工艺剪纸、扎纸、面塑、泥塑、糖人、土陶、条编、草编、木匠、铁匠、小炉匠、剃头匠、磨剪子镪菜刀等一一搬入了馆内。
中都民俗展馆分喜庆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生产生活三大展区,有婚礼、生礼、寿礼、手艺、曲艺、民居、生产、生活等八个展厅,各类实物展品7000余件,非实物展品10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30套,是鲁西南面积最大、展品最多、特色最鲜明的民俗文化专题展馆。喜庆民俗展区分为婚礼厅、生礼厅、寿礼厅,重点展示了婚嫁、生育、祝寿等传统习俗。文化艺术展区分为手艺厅和曲艺厅两部分,全面展示了汶上文化艺术方面的习俗,不同地域的人们因气候、物产、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生产生活展区分民居、生产和生活三个厅,采用场景再现和实物展示形式,全面展现了鲁西南一带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习俗。
老式几代人的结婚证,小孩抓周,民间的石磨,古老的推车、沾满灰尘的煤油灯—墙上挂的、地上摆的、玻璃柜里储藏的老物件让人目不暇接。展厅里的实物展示。图片展现、文字述说、场景再现、多媒体演示,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前的民俗文化,为汶上文化旅游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情。
梁山:农业书里念“特”经
走进马营镇,瞬间就会被眼前的瓜果所惊艳。一串串晶莹的葡萄快要压断了枝丫,令人垂涎;一个个金黄的韩国梨快要坠落到地,惹人眼馋;一个个滚圆的西瓜安逸地躺着,俊俏喜人。
据薛屯村农户介绍,通过种植葡萄,近年来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5万元;今年形势更好,收入更为可观。在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中,马营镇提出要优化农业发展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打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附加值高的特色品种,推行以特色农产品为纽带的规模经营模式。
这个镇通过发挥农业协会和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加农业经济效益。该镇葡萄、韩国梨等农产品在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的基础上,又通过了国家农产品绿色产品认证。在中国第十一届林产品交易会上,该镇新高韩国梨荣获金奖,秋黄韩国梨、美国红提葡萄均荣获银奖,这是该镇继在第六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由华山韩国梨获得“金奖”后再次获得金奖。
梁山街道社区则根据“整体规划,突出特色,重点实施、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对乡村道路升级改造、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并行,突出挖掘村庄文化底蕴为重点,全力打造村庄特色。
通过走村入户,座谈老干部、老党员、老族长,收集村落渊源,传说故事,姓氏由来,民间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6个,发现古桑树、古槐树、古寺庙、古碑刻、古族谱、古地契、古匾联、古碾盘、古磨石等古文物12个,借景用物取材,整理加工,还原貌,塑新型,全新打造了“古桑映村”、“池塘月色”、“新二十四孝”、“姜氏梅花拳”、“七圣堂”、“古韵梁庄”等村庄景观,重彩浓抹,亮丽纷呈。
这个街道还根据各村不同的特色产业、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实行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实现了“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一景一韵”民俗风貌。梁庄村以古磨盘、古牌坊为基础,打造了古色古韵美丽梁庄;姜庄村文化广场以“八抬大轿”为寓意设计,亭台、楼阁、塑像、庙宇错落别致,草绿花盛,物丰人和;林庄文化广场喻意“团团圆圆”,巨石、松柏、细柳、白杨环环相抱、相互映照;土囤广场精巧细致,鱼跃龙门,悄然生趣,磨盘安然一角,古色古香;“高垓党员承诺一条街”和“林庄创业文化一条街”,为美丽乡村增添了时代新气象、新风貌。
现如今,走进梁山的村镇,如同走进了一幅瑰丽如画的胜景之中。特色产业的浪潮正在这里奔涌激荡,生机勃勃的特色农业业给乡村注入了无限的发展活力,村美丽了,村民的面貌得到极大的提升,美丽的田间地头,也成了很多城里人愿意光顾的地方。
嘉祥:将美丽变成生产力
在嘉祥县万张镇的忙店村王氏家祠前,镇党委毛玉华介绍了该村将孝德文化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树孝风、定孝制、开孝堂、推孝范、做孝事”五个方面“以孝治村”的故事。
村庄内的15条街巷分别以孝顺巷、和睦街、感恩巷、行礼街进行冠名,着力突出了“孝亲”、“行礼”、“和家”的主题思想。按照“街街有文化、路路闪亮点”的要求,建立了“礼孝大道”。在“礼孝大道”内以礼孝文化建设为主线,以礼孝故事、醒世名言等为主要内容,以文字、图片、石雕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发展“墙体文化”,打造了一条集观赏性、思想新、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长廊,让老白姓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如何行善尽孝,营造了“人在画中走,在家侍亲尽孝、出门彬彬有礼”的良好风气。
#p#副标题#e#自2014年以来,接骨张村也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创建及生态宜居提升等工作。又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及历史文化,提出了“接骨文化,美丽家乡”的形象定位。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内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和文明旅游村建设工作也在有序推进。2015年初,邀请了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先后多次实地调研,根据村庄特色规划设计了千米葫芦长廊。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施工,四千米的葫芦长廊搭建完成。如今,葫芦藤已经长至一米多高,整个村庄沉浸在绿色的海洋之中。
同时,这个村还在村庄东南部投资60余万元打造了钓鱼台景观一处,景观一侧还建有一处钓鱼台广场,不仅为接骨张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为接骨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帮助。不断将接骨张村打造成依托“中草药产业基地、休闲农家乐园、钓鱼台特色景观”三大发展模式,集特色文化、生态宜居、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村。
打造特色品牌,将美丽变成生产力。万张镇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发挥阳光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流转土地6200亩,入园农业龙头型企业和合作社12家,家庭农场17处,打造了薛庄“北美海棠种植专业村”、接骨张、肖刘屯“中药材种植专业村”、曹庄、杨屯“林果采摘和观光旅游基地”等品牌,形成了苗木花卉、特色林果、设施蔬菜等26处特色种植基地,带动1000余人就业。金屯片区做活“鱼米之乡”文章,实现河道坑塘贯通,发展垂钓休闲游;孟姑集片区做好“岳氏家祠”的文化传承与挖掘,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融合,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村、产业特色村。
漫步在嘉祥九顶山风景区,身边花香扑鼻,鸟鸣啁啾,远处山体黛绿,树木繁茂,朱朱白白的花儿点缀其间,山鸡、野鸭等野生动物不时出现,游玩的行人络绎不绝。
然而,谁又能够想到,就在几年前,九顶山还因粗放无序开采,导致山体千疮百孔、垃圾遍地、粉尘四起。
“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于是,从2008年开始,嘉祥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持续加大矿山综合治理力度。
在政策的引导下,当地20多个农户自发组织起了关山治理项目,联合承包了970亩开采破坏的山坡,通过修复山体、植树筑路、打井建池、引水上山,将关山打造成了集种植、采摘、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寨生态观光园。通过治理,过去频发的地质灾害消除了,生态资源得到循环发展和有效利用,村民收入从过去平均每亩15元增加到700多元。
泗水:乡居文化的成功典范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泗水县。当车辆行进在树木覆盖率90%以上的泗张镇圣地桃园景区的时候,呼吸变得轻松,绿意盎然的勃勃生机,让人心旷神怡。
这个季节,是桃园最丰盛的季节,空气里弥漫着水蜜桃的香味,核桃坠下的树枝盖住了半掩的农家小院大门。成群的鸡,路边树荫下贪睡的小狗伸着懒腰,磨盘铺就的小路旁边溪水潺潺。
勤劳的王家庄村民,将村旁的空地种上了鲜艳的花草,村内随意一个农家小院,都有不一样的惊喜。手工织布、手摊煎饼、民俗博物馆、老物件陈列室、农家乐等等五花八门。路边随便选个角度,就是写生的好精致。
在未来安山小镇,山泉流淌,宋涛阵阵。绿道、绿色、充盈着笔者的视觉。山景房错落安放在山间,步行穿越期间,犹如置身世外,时光倒转。
在圣水峪镇官庄村乡村儒学讲堂采访组一行认真听取了该村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通过乡村儒学讲堂,提升乡居环境,改善邻里关系的创新举措。
这个镇,以尼山圣源书院为依托,开展以“孝”、“礼”为主题的“乡村儒学讲堂”活动。目前形成了镇驻地、官庄村、椿树沟村、南仲都村、小城子村、皇城村、庠厂小学、北东野村8个教学点的学习网络,除镇驻地讲堂以外,其他7个讲堂都是在村级办公场所的基础上建立的。
泗张镇党委书记罗明颖介绍,泗张镇是以旅游为主的纯山区生态农业乡镇。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一条最便捷的道路就是发展乡村旅游。
近几年来,他们镇围绕泗水桃花旅游节的影响力,加大了对圣地桃园的投资建设力度,打造了王家庄民俗村、王家口民俗村、宋家沟等旅游特色村。在王家庄民俗村建设了石板广场、儒孝文化体验馆,农家乐十三乡饭店、乡村旅游客栈、高质量的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村内竹林,采摘园,认植园,山里人家查社,手工煎饼坊、剪纸人家等景观小品。
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保护了民间手工艺和本地乡村文化遗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逐步形成了“度假+农家乐+乡村民俗观光+农事参与与体验”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当下,泗张镇的王家庄、王家口、宋家沟、马家岭等10个村庄连片进行了规划。沿着244省道,一条北起罗家庄,南到张庄,面积21.94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区正悄然兴起。
“县委、县政府坚定围绕生态做旅游文章的信心。让乡村美的同时,更要让百姓富,盘活乡村旅游这盘棋是最重要的抓手。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高点定位,整合好泗水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突出差异化,让游客享受‘乡居泗水’的独特体验。”泗水县委副书记王业成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