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6月16日,以“纪念百工之祖,弘扬工圣文化,游学鲁班故里,广交天下朋友,培训班门传人”为主题的2015曲阜鲁班文化节暨全国班门传人祭祖师活动,在鲁班故里曲阜鲁班殿举行。
2015年是工圣鲁班诞辰2522周年,是第10届中国曲阜鲁班文化节举办之年,也是首次全国班门传人鲁班故里祭祖师之年。工圣鲁班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技发明家,是木、石、瓦、扎、铁以及整个建筑行业的鼻祖,被称为工圣、巧圣、艺圣和百工之祖。曲阜作为鲁班故里,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班传说》及技艺,弘扬鲁班自主创新精神,开创班门传人鲁班故里祭祖师先河,促进中国曲阜鲁班文化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举办了此次祭师大典。
声声悠扬《鲁班颂》
伴随着《鲁班颂》的悠扬歌声,2015中国曲阜鲁班文化节正式开幕,此次盛会的重头戏——全国班门传人祭祖师大典隆重举行。
随着越来越急促的鼓声,祭典开始。钟鼓齐鸣,礼乐声起,舞生峨冠博带,手持羽和龠,缓步走向鲁班殿月台,起六佾乐舞。“就——位——”鸣赞洪亮的声音在大殿回荡。“乙未年鲁班诞辰2522周年祭祀大典现在开始!”祭典主持人宣布。各界代表佩戴着金黄色“全国班门传人联合祭祖师”绶带的班门传人整理衣冠,依次向鲁班像敬献花篮并上香行礼。
悠悠古乐声中,曲阜市政协主席孔令玉恭读祭文:惟公元2015年,乙未羊年工圣鲁班2522周年诞辰日(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五月七日),时逢中华盛世复兴,倡导科技发展助力,念及先贤鲁班精神及其发明创造之业绩,无限缅怀。全国班门传人联合祭祖师,各界同胞宾朋聚会其故里。追昔抚今,谨献旨酒果蔬,恭祭工圣,其文曰:
亘古迄今,华夏煌煌。历史悠久,疆域泱泱。紫气东来,肇基炎黄。继施金德,少昊云阳。
巨龙腾起,文明发祥。制陶冶铁,渔猎耕桑。
先师孔子,故里圣乡。教书育儒,礼义兴邦。
工圣鲁班,大成哲匠。发明创造,人类共享。
时逢盛世,环宇共襄。普及汉学,千载流芳。
至若经济,改革开放。百业潮涌,科技领航。
巧哉鲁班,永现重光。孜孜以求,攻艰克障。
诚笃执着,勇拓洪荒。其诸发明,利器尤彰。
班母班妻,墨斗刨床。杵臼磨碾,便捷食粮。
绘图设计,规矩圆方。斧锯钻铲,殿堂桥梁。
钩拒战船,云梯越墙。企望碧空,造鸢翱翔。
木石扎瓦,各司所长。百工师祖,班门誉张。
恩惠民福,劳动技享。深远影响,功德无量。
和平发展,不负重望。华夏复兴,丝路再倡。
经济文化,并驾前往。建设飞跃,科技崇尚。
土木建筑,当仁不让。鲁班英名,建工大奖。
优良传统,经典程章。启迪思维,借鉴联想。
努力学习,务实守岗。发扬光大,敢为敢闯。
班门圣地,再创辉煌。缅怀班爷,伏唯尚飨。
恭读祭文结束,主祭官中国民族优秀建筑营造技艺大师、高级工程师、曲阜古建设计院院长、曲阜市人大原副主任、鲁班技艺传承人、民间主祭官李一中及陪祭官、余祭官九位班门传人代表公祭祖师。九位班门传人行初献、亚献、终献之礼,缅怀工圣鲁班。随着鸣赞的一声“礼毕”,公祭活动结束。
鲁班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曲阜是鲁班的故乡,是鲁班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众多的鲁班文化资源。工圣鲁班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科技发明家,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鲁都曲阜人,他去世后人们在鲁国都城内的故宅建庙祭祀。“鲁班和孔子一样,既是曲阜的、山东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但他首先是曲阜的、中国的。对于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历史文化巨人,在国家层面应该有一个专门机构从事研究,让鲁班文化在祖国大地上发扬光大,造就一批批‘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正能量。鲁班文化是发明创造的文化,是圣人文化。以鲁班为代表的工圣文化流传久远广泛,生生不息,至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为世人所敬仰。鲁班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祭典之前,发起成立中国鲁班研究会的倡议发言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说,鲁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发明家和杰出的能工巧匠,他的发明创造不仅卓冠神州,而且惠及全球,在众多介绍中国科学家的书籍中均列首位。梁思成大师说“人民传颂的建筑师第一名,我们应当提出鲁班”。吴良镛先生题词称赞他是“哲匠始祖,大成智慧”。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建筑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技发明之父和百工之祖,被誉为巧圣、艺圣、匠圣、工圣和行业保护神,是国家准予建祠纪念的重要历史名人。“积极进取,自主创新,大匠神工,精益求精”,曲阜市政协原主席、鲁促会会长赵元山在报告中将鲁班精神概括为这16个字,“比较客观全面地体现了鲁班是中国科技发明第一人的科技文化和百工之祖的工圣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勇往直前,努力向上;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获得前所未有的成果;德艺双馨,技艺超人;好上加好,优中求优。在为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正需要这种精神。再如鲁班品格,我们提炼为:勤劳、智慧、诚实、友善,仅曲阜的史料就表明,鲁班是中华民族勤劳的象征、智慧的代表、诚实的典范、友善的榜样。”(赵星灿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