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积极打造儒风孝道之乡,逐步形成了全民热爱儒学,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领会到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活学活用,为当下社会生活起到正能量的作用。目前,该镇儒学思想深入人心,爱心群体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已获得“山东好人”荣誉称号2人,“济宁好人”3人,“泗水好人”5人。卞三村党支书记吴立猛获“济宁市二十四孝星”称号,教师柏学义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潘坡村党支书记宋奎兴获得“全国十大孝敬老爱老助老”称号。
泗水县加大宣扬儒学仁爱礼仪思想的力度,形成了全民学儒学的常态化、生活化。正如润物细无声,儒学孝道的理念在社会群众生活中,已经深入人心,影响到的生活和工作,社会正能量和各项公益性事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层出不穷,热爱生活,回报社会的热潮迭次,蔚然可观,并朝密集化、集体化发展,在孝敬老人、爱心社会的诸多事件中,泉林镇形成了值得关注的群体化的孝道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孔子就数次来泉林布坛讲学,对泉林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进行了春风沐雨般的教化,泉林人民对儒学的内心理解和规范自身言行,已经深入骨髓,代代薪火相传。使得泉林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泉林镇不仅把学习当做一项工作完成,而是把儒家思想贯彻到群众生活中,让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联系当今社会,活学活用,真正领会到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为当下社会生活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泉林镇政府领导班子积极开展了儒学思想的一系列工作,爱心孝心的人和事,正如泉林之泉水,喷涌而出,令人瞩目。泉林镇卞三村支两委,利用村内幼儿园的集体收入,坚持给村里七十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块钱生活费。村内60岁老人,每逢生日,村委就专门送上生日蛋糕,为老人祝寿。每年在母亲节,父亲节,还举行孝敬老人的集体活动,这些对孝敬老人的活动已经坚持10余年,累计投入20余万元,给老人以生活关爱,体贴民心。不仅体现在物质关爱上,在儒学传播的行为方式上,泉林镇更是出谋划策,利用各种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儒学教育。
位于泉林镇附近的潘坡村,投资5万多元,利用墙壁宣传画,儒学文化宣传一条街等形式,深入推广儒学思想,在村内形成了持久的学习风气。也吸引了附近村子的群众来潘坡村学习,交流心得,与潘坡村相互对应宣传儒学的历东村,早在几年前,就由政府引导扶持,群众组办了以宣传孝心爱心为主要目的的民间演艺团。自编自排自演,演出节目包括古典孝敬老人的戏剧和当下社会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演出形式包括小品,歌舞,相声,二人对唱等让群众容易接受理解的节目内容,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得整个村子形成了尊老、爱老的村规民俗。历东村为老人着想,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政策资金,利用村内一片原来废弃的空地,整理填平,建造了22户总面积为1000平方的互助敬老院,使得村内60余位老人老有所居,安度晚年。
该镇充分发挥文化、工会团委、妇联等政府职能,协调组织,使得群众孝老爱亲、奉献社会的事迹层出不穷。镇域企业每年都开展一次以帮助应届大学生为目的的“金秋助学”爱心资助活动,每个企业给每个学生至少2000元以上的资助资金,并形成了企业与资助学生结对子的长期帮扶。南贺庄村每年评选十名“好媳妇”、“好婆婆”并挑选两名表现突出者颁发奖金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