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什么?
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和百科全书,
是生生不息的传统,
是世代相传的血脉,
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时代共同的记忆和永远的乡愁。
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的非遗,用其独有的文化烙印,镌刻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对数千年过往的感怀与传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文明古国里,每一个非遗项目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感念至今仍被传承下来的这些“中华文明之火”,穿越五千年漫漫长夜,栉风沐雨,它们燃烧不息,今天依然发出年轻绚丽的光芒,其神奇源于自身的优异与伟大。我们更应该庆幸这些镌刻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的“活化石”,当时光匆匆流过,它们风尘仆仆,穿越古今,让华夏子民得以朝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文化荣光。
济宁,孔孟桑梓之地,千年运河古都,在中国文化版图和世界文化格局中注定淹没不了其璀璨的光芒。济宁厚重的历史文化,既通过众多的文物古迹得以展示,也通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创造了大量具有鲜明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4项。
梁祝传说、祭孔大典、梁山武术、麒麟传说、鲁西南鼓吹乐……这些林林总总的非遗项目,传递着济宁的文化精要:“武”文化与“文”文化并存,“山”文化与“水”文化并存,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并存,体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另外,济宁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风生水起,颇有特色,规划了邹鲁文化生态区,开启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性保护之路。邹鲁文化生态区在自然地理上,以济宁市的曲阜市、邹城市、兖州区、汶上县、泗水县等为中心的地区。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文物古迹密切结合,集中展现了邹鲁文化产生、发展、传承的历史轨迹,全面而生动地展现出邹鲁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
历史就像一条静静的长河,无声地流过,它守护着先祖的荣耀与光辉,悄然地与我们并行前进,用一种骄傲的沉默,等待着我们用心去翻阅,去解读,去感动,去守望,去传承……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在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再度聚焦孔孟大地上的非遗项目,传承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