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6月3日,“儒家经学的治政智慧”专场报告结束后,主讲人马士远教授接受了《文化周末》记者独家采访。记者问道:“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但不同的时期,经典承担着不同的文化使命,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在当前,经学承担着怎样的使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马士远回答《文化周末》记者说:“国学的主流是儒学,经学是儒学的核心。到了汉朝以后,经学开始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层面,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依据,特别是在社会治理中的伦理治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儒家经典里的概念对当代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另外儒家里面的经典和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很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者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揉进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学的一种传统理念。”“比如儒家的核心思想‘以和为贵’,这是在经学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和对外关系。现在我国对其他国家对外政策的理念就是‘以和为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同时,‘中国威胁论’等一些声音也随之而来。对此,我国政府在‘以和为贵’的基础上,继续提出‘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等以‘和’为主要理念的对外政策,赢得了多数国家的认可。儒家的核心思想‘以和为贵’中的‘和’字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也开始从一个伦理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社会、外交等领域。今天,中国再次弘扬‘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就在于凸显其追求和谐、珍惜和平的现代意义。”
在回答《文化周末》记者“相对于国学和儒学而言,为什么经学对好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提问时,马士远说:“首先是经比较难读,它属于文言中的文言。在孔子的时代中,孔子的弟子有的就读不懂了。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说过,他只能读懂十之四五,更何况平常人来读了。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经的产生时间很早,离开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我们当代人再去读,会很难读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学一直没有进入学生们的教材。不过可喜的是,现在经学已经开始有规模、有系统性的进入教材,这样就为经学的发展和人才储备,有了一个很好的前提。整体来说,现在国家的政策也已经对经学开始有了重视,教育界也开始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这样,三五年之后,经学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以后不仅仅是‘国学热’,而是开始一个新的‘经学热’。”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学院副院长马士远(崔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