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活动热闹非凡
“万事勤为首,百善孝为先。”当天上午,皖北晨刊记者来到萧县杜楼镇车牛返村,看到村民们家的外墙上一幅幅写满标语的宣传壁画,立即感受到了当地孝文化的深厚底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鞭打芦花孝歌》,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天空中绚丽绽放,纪念孝贤闵子骞诞辰2551周年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正式拉开帷幕。“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主持人动人的讲述让现场数百名父老乡亲仿佛回到了2000多年前“鞭打芦花”故事发生的那一刻,也让孝文化的精髓内涵浸透到他们的心里。
除了聆听孝文化故事,现场活动丰富多彩。村小学自编的《鞭打芦花》小话剧及舞蹈《游子吟》在搭建的舞台上轮番上演。孩子们用自己精彩的演出把“鞭打芦花”的故事及游子的独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质朴的语言、优美的舞姿引来了台下阵阵掌声。活动中,该村还组织市区一家爱心药企开展敬老爱老孝心行活动,为村里年长的老人免费捐赠价值7000多元的营养药品,并现场表彰了村里的6名“好婆婆”及“好媳妇”。“今天获得这个荣誉很开心,孝敬公婆是做儿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还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坚持孝道。”评上“好媳妇”的村民孙巧华对记者说。
“好婆婆”“好媳妇”受表彰。
村小学生表演《鞭打芦花》小话剧。
宿州孝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据了解,闵子骞以孝名闻天下,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闵子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现萧县一带),风雪突起,车上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父亲见状,怒用鞭打,刹那间子骞袄烂而芦花飞,父始明真相,立即赶返家中,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和好。自此以后,“鞭打芦花”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宿州人,闵子的孝行也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将闵子所在的乡命名为闵贤乡,将发生“鞭打芦花”故事的村庄命名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在“鞭打芦花”回车的地方树石碑,把每年正月二十四定为孝贤古会,并沿袭至今。为传承闵子骞的孝贤文化,后人还为其建设了祠堂(位于今埇桥区曹村镇境内),而他所倡导的孝贤文化也逐渐深入人心,被后人所敬仰。
据市孝文化研究会主席李宏勋介绍,“百善孝为先”,孝贤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的思想精华。通过开展此次活动,不仅现场宣传了孝文化的精髓内涵,还在当地群众中扩大了孝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今后,他们将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打造宿州的孝文化品牌,让孝文化在本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