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最大潜力。近年来,济宁市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转变经济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全市服务业在总量、税收贡献及主辅业务分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第一季度服务业领跑全市经济,显著缓冲了工业持续萎靡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成为全市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一抹亮色,加速了孔孟之乡济宁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增速和比重双双提高。根据初步核算结果,今年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46.12亿元,增长9.2%,高于第二产业8.4%的增速,快于全市GDP增速0.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第三产业平均增长速度0.6个百分点,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42.8%,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1.8%,占比持续提升,提升1.2个百分点,全市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
成为地税收入的主体。服务业经营效益较好,创造的税收贡献扩大,一季度服务业实现税收47.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逐步提升,达到44.5%。其中,服务业完成地税收入31.9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为50.5%,跃为地税收入的主体,这同时也印证了提速发展服务业已经领跑全市经济发展。从服务业的行业税收构成来看,房地产业低迷但仍为地税税收第一大支柱行业,入库地方各税136699万元,占地税总收入的比重为21.66%,占服务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为42.86%;金融业及租赁商务服务业较快发展,其中金融业入库地方各税50736万元,占服务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为15.91%;租赁商务服务业入库地方各税39374万元,占服务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为12.35%。
规模增速领先全省。在济宁市去年强力推动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及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工作的带动下,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29亿元,同比增长21.6%,居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平均11.2个百分点。包含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12个大类行业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9.9%,快于全省平均13.5个百分点。从用电量上看,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86%,而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高达5.70%,高于第二产业的0.20%。第三产业用电量占全行业用电量的比重为11.43%,比2014年全年提高1.68个百分点。
新业态快速成长。与很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第二产业相比,目前服务业许多领域仍然是供不应求,服务业种类不断增加、新兴业态层出不穷,服务业新主体、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一季度全市533家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企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商务、软件和信息技术、居民服务、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新兴行业实现增加值147.27亿元,同比增长12.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08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经济增长5.25个百分点,快于GDP增长4.4个百分点,快于服务业发展3.7个百分点。
拉动消费作用显著。提速发展的服务业繁荣了商业、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一季度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5亿元,增长10.5%。受城镇化加快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启动等因素的推动,城区外城镇市场和乡村市场发展较为迅速,两区域市场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6亿元和78.1亿元,增长12.1%和11.3%,分别高于城区市场3.0和2.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消费新的增长点。
旅游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第一季度接待国内游客977.86万人次,同比增长7.93%;实现国内游客消费82.18亿元,同比增长10.53%。全市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座,省级旅游强县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A级景区52处,旅行社134家,星级饭店59家。从曲阜东站出发的高铁网络已经覆盖到全国16个省级行政区域,曲阜机场通航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20多个城市,京台、日兰、济广、济徐高速公路纵横贯穿济宁市。这些旅游品牌、服务平台和综合交通体系的提升,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强烈的拉动作用。一季度济宁市主要旅游景区纷纷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