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奖项。1990年以来,傅教授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近年来,亦曾多次受邀在祖国大陆演讲。著作逾百部,中国大陆已出版的有《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自我的觉醒》、《解读论语》、《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四书心得》、《儒家与现代人生》等。
近日,台湾学者傅佩荣带着新书《向庄子借智慧》来到羊城。从最多时在台湾一年应付两百场类似的讲演,到惹上“被于丹挤出《百家讲坛》”的传言,再到在凤凰卫视开设《国学天空》栏目持续“走红”……他一直在公众关注的漩涡中。问起个中滋味,傅佩荣答曰:“我学习庄子的心得是‘不得已’,意即当各种条件成熟时,我就顺其自然。”
台湾很少人称别人“大师”
羊城晚报:您怎么会从在书斋中当学者转而走上向公众普及国学这条路呢?
傅佩荣:1997年,我到荷兰莱顿大学当讲座教授,用英文教外国人儒家思想,我就花很多时间来看各种注解。第二年回到台湾之后,社会上有很多朋友也表示想学儒家,希望我教他们《论语》。但是也找不到适合的教科书,所以我就自己动手写。从第一本《论语》解读,教完之后同学们说想学《庄子》,然后又有了《庄子》解读,再接着解读《孟子》、《老子》、《易经》,我用五年的时间写出了这五本经典的解读。到后来别人就请我去讲,没办法,拒绝不了,别人都很有诚意。最多的时候我一年要讲两百场,有四年的时间都这样。
羊城晚报:人们介绍您经常称您为“国学大师”。
傅佩荣:我也知道这是别人的善意,所以也不去反驳,但是我心里实在不敢当。台湾很少这样称别人为“大师”,一般至少都是要退休的教授,像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或者是佛教界高僧大德称“大师”的比较多。像我们这种还在教书的,还不到六十岁,稍微讲几个电视节目就动不动被称为“大师”,我都很尴尬。我是教书人,被别人称为“老师”,这就很客气了。
于丹是先讲后做,我是先做后讲
羊城晚报:其实您在大陆越来越出名,本身也是近些年来这里兴起的“国学热”的一个组成部分。
傅佩荣:我向来主张,国学普及要分三个阶段,第一是普遍推广,通过电视等媒体平台,让全国人都知道国学是个好东西,应该学,产生兴趣。第二个阶段是我现在在做的,以自己的学问为桥梁,让读者透过你的演讲和书本去接受原典,就好像你念了《向庄子借智慧》,然后想去念《庄子》的原文,这才是我的目的。第三步更重要,将经典跟经验结合,就是学到的经典要跟现在的生活经验结合。第三个阶段还没到,我们现在在努力做第二个阶段。
羊城晚报:现在人们经常把您和于丹相提并论,而您自己是用处于不同阶段来说明你们之间的区别,对吧?
傅佩荣:于丹在出版《<论语>心得》之前没有做过专业有关《论语》或孔子的研究;而我不是,我先研究了多年传统哲学文本、思想才讲学,我不是讲完之后再把讲稿整理出来出书的。我认为她是在做第一阶段工作,而我处于第二阶段。
羊城晚报:经常人们一提起你俩,就要说您被于丹“挤”出《百家讲坛》的事。
傅佩荣:这不相干。还有人说什么PK,我很害怕,哪里有这种事情!其实她的工作我也不能取代,我没有她的魅力,但我的工作她也不可能替我做,这是分工合作吧。
“性本善”应为“性向善”
羊城晚报:其实对于我们国学经典、圣人言论,大家今天的误读多吗?
傅佩荣:对,这就是我经常跟大家讲的,存在的误读太多了!比如,《论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中“时习”二字通常被解读为“经常复习”,实际在我看来,正确解读应为“适时实践”,也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去实践,这才是符合孔子精神的。还有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其中“束脩”二字,原意为“干肉”,但我认为“行束脩”不是指的给孔子献干肉,而是借“行束脩”这一古代男子十五岁时入大学所行的礼,代指“十五岁以上的人”。因为孔子在乎的是如何有效教导别人,而不是收学费。
羊城晚报:那么除了这样比较字面上的误读,还有没有观点上的理解偏差?
傅佩荣:当然有。最典型的就是从宋朝以来,儒家学者一直讲“人性本善”。其实,孔孟都未说过“人性本善”。这个“本”字,是宋朝以后的解释。我现在的理解,应把那个“本”改成“向”,人性“向善”。“向”,代表人内在的力量。因为误读成“人性本善”,宋朝朱熹在解释孔子所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一句时,质疑道:既然人性本来都是善的,就应该说“性相同”,而孔子居然说“性相近”,这是在乱讲!而且反问孔子说“何相近之有哉?”就跟学生骂老师一样,你能接受吗?我不能接受。
羊城晚报:为何你如此执着于非“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这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傅佩荣:你不难发现,人性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会觉得,既然“本善”,那人内在的自省和修炼有何意义?事实上,在宇宙万物里面,大多数生物行事是出于本能,只有人可能不真诚,因为人有意识,会为一己私利驱动去“扮演角色”。“人性向善”则代表了人可以通过自省达到新的自我平衡,显示一种趋向性的真诚力量。
羊城晚报:那恕我冒昧问您一句,为什么就您高明、能看出这些误读,别人却都一误再误呢?
傅佩荣:两个理由:第一,我把关于论语的四百家注解全部看完,我所取的解释大部分也非我独创,而是有人提出过、只不过没有成为主流的意见。第二,我先前是学西方哲学的,逻辑性比较强,比较有辩证性。
李零把孔子喻为“丧家犬”是严重误读
羊城晚报:李零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将孔子形容为“丧家之犬”,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和影响。您认为这也是一种误读吗?
傅佩荣:当然是!历史学家看孔子,只从他历史上真实的客观遭遇来看,从那个角度看,孔子确实如丧家之犬。但是你对一个人评价能这样吗?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曾写了一本书,把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合在一起称为“四大圣者”。可是这四个人在人间的遭际,看起来都如丧家狗!从现世的眼光看,哪一个不是彻底的失败者?但他们对人类精神的影响力谁能比得上!
“丧家之犬”这个词出于《史记》,说的是孔子跟学生们在郑国走散了,大家到处找。有个人跟子贡说,在东门下有个人样子有点像丧家狗,你去看看吧。子贡找到孔子后就把这话同他讲了,结果孔子说“是啊是啊,我就是丧家狗啊”,这是孔子的幽默和自我解嘲。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过客、不是归人。就这个意义来说的话,哪一个人不是无家可归呢?孔子是人类里面最肯定人的生命、最具有生命质感的,因此孔子比任何人都更不像丧家狗。他活得那么有自信,当别人要杀他的时候,他还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这种话,丧家狗会说得出来吗?
向先贤借智慧提高现代人觉悟
羊城晚报:你带来的这本书叫《向庄子借智慧》,如何理解“借”字,为什么要突出“借”呢?
傅佩荣:智慧借了不用还。我们念庄子,是以他作为我们自己的参考,跟他借,借来之后一定要自己觉悟,你自己觉悟之后就成为自己智慧的主人。最好你借了不还,之后自己想通了,这是人类的共同资产。
近日,台湾学者傅佩荣带着新书《向庄子借智慧》来到羊城。从最多时在台湾一年应付两百场类似的讲演,到惹上“被于丹挤出《百家讲坛》”的传言,再到在凤凰卫视开设《国学天空》栏目持续“走红”……他一直在公众关注的漩涡中。问起个中滋味,傅佩荣答曰:“我学习庄子的心得是‘不得已’,意即当各种条件成熟时,我就顺其自然。”
台湾很少人称别人“大师”
羊城晚报:您怎么会从在书斋中当学者转而走上向公众普及国学这条路呢?
傅佩荣:1997年,我到荷兰莱顿大学当讲座教授,用英文教外国人儒家思想,我就花很多时间来看各种注解。第二年回到台湾之后,社会上有很多朋友也表示想学儒家,希望我教他们《论语》。但是也找不到适合的教科书,所以我就自己动手写。从第一本《论语》解读,教完之后同学们说想学《庄子》,然后又有了《庄子》解读,再接着解读《孟子》、《老子》、《易经》,我用五年的时间写出了这五本经典的解读。到后来别人就请我去讲,没办法,拒绝不了,别人都很有诚意。最多的时候我一年要讲两百场,有四年的时间都这样。
羊城晚报:人们介绍您经常称您为“国学大师”。
傅佩荣:我也知道这是别人的善意,所以也不去反驳,但是我心里实在不敢当。台湾很少这样称别人为“大师”,一般至少都是要退休的教授,像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或者是佛教界高僧大德称“大师”的比较多。像我们这种还在教书的,还不到六十岁,稍微讲几个电视节目就动不动被称为“大师”,我都很尴尬。我是教书人,被别人称为“老师”,这就很客气了。
于丹是先讲后做,我是先做后讲
羊城晚报:其实您在大陆越来越出名,本身也是近些年来这里兴起的“国学热”的一个组成部分。
傅佩荣:我向来主张,国学普及要分三个阶段,第一是普遍推广,通过电视等媒体平台,让全国人都知道国学是个好东西,应该学,产生兴趣。第二个阶段是我现在在做的,以自己的学问为桥梁,让读者透过你的演讲和书本去接受原典,就好像你念了《向庄子借智慧》,然后想去念《庄子》的原文,这才是我的目的。第三步更重要,将经典跟经验结合,就是学到的经典要跟现在的生活经验结合。第三个阶段还没到,我们现在在努力做第二个阶段。
羊城晚报:现在人们经常把您和于丹相提并论,而您自己是用处于不同阶段来说明你们之间的区别,对吧?
傅佩荣:于丹在出版《<论语>心得》之前没有做过专业有关《论语》或孔子的研究;而我不是,我先研究了多年传统哲学文本、思想才讲学,我不是讲完之后再把讲稿整理出来出书的。我认为她是在做第一阶段工作,而我处于第二阶段。
羊城晚报:经常人们一提起你俩,就要说您被于丹“挤”出《百家讲坛》的事。
傅佩荣:这不相干。还有人说什么PK,我很害怕,哪里有这种事情!其实她的工作我也不能取代,我没有她的魅力,但我的工作她也不可能替我做,这是分工合作吧。
“性本善”应为“性向善”
羊城晚报:其实对于我们国学经典、圣人言论,大家今天的误读多吗?
傅佩荣:对,这就是我经常跟大家讲的,存在的误读太多了!比如,《论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中“时习”二字通常被解读为“经常复习”,实际在我看来,正确解读应为“适时实践”,也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去实践,这才是符合孔子精神的。还有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其中“束脩”二字,原意为“干肉”,但我认为“行束脩”不是指的给孔子献干肉,而是借“行束脩”这一古代男子十五岁时入大学所行的礼,代指“十五岁以上的人”。因为孔子在乎的是如何有效教导别人,而不是收学费。
羊城晚报:那么除了这样比较字面上的误读,还有没有观点上的理解偏差?
傅佩荣:当然有。最典型的就是从宋朝以来,儒家学者一直讲“人性本善”。其实,孔孟都未说过“人性本善”。这个“本”字,是宋朝以后的解释。我现在的理解,应把那个“本”改成“向”,人性“向善”。“向”,代表人内在的力量。因为误读成“人性本善”,宋朝朱熹在解释孔子所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一句时,质疑道:既然人性本来都是善的,就应该说“性相同”,而孔子居然说“性相近”,这是在乱讲!而且反问孔子说“何相近之有哉?”就跟学生骂老师一样,你能接受吗?我不能接受。
羊城晚报:为何你如此执着于非“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这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傅佩荣:你不难发现,人性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会觉得,既然“本善”,那人内在的自省和修炼有何意义?事实上,在宇宙万物里面,大多数生物行事是出于本能,只有人可能不真诚,因为人有意识,会为一己私利驱动去“扮演角色”。“人性向善”则代表了人可以通过自省达到新的自我平衡,显示一种趋向性的真诚力量。
羊城晚报:那恕我冒昧问您一句,为什么就您高明、能看出这些误读,别人却都一误再误呢?
傅佩荣:两个理由:第一,我把关于论语的四百家注解全部看完,我所取的解释大部分也非我独创,而是有人提出过、只不过没有成为主流的意见。第二,我先前是学西方哲学的,逻辑性比较强,比较有辩证性。
李零把孔子喻为“丧家犬”是严重误读
羊城晚报:李零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将孔子形容为“丧家之犬”,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和影响。您认为这也是一种误读吗?
傅佩荣:当然是!历史学家看孔子,只从他历史上真实的客观遭遇来看,从那个角度看,孔子确实如丧家之犬。但是你对一个人评价能这样吗?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曾写了一本书,把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合在一起称为“四大圣者”。可是这四个人在人间的遭际,看起来都如丧家狗!从现世的眼光看,哪一个不是彻底的失败者?但他们对人类精神的影响力谁能比得上!
“丧家之犬”这个词出于《史记》,说的是孔子跟学生们在郑国走散了,大家到处找。有个人跟子贡说,在东门下有个人样子有点像丧家狗,你去看看吧。子贡找到孔子后就把这话同他讲了,结果孔子说“是啊是啊,我就是丧家狗啊”,这是孔子的幽默和自我解嘲。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过客、不是归人。就这个意义来说的话,哪一个人不是无家可归呢?孔子是人类里面最肯定人的生命、最具有生命质感的,因此孔子比任何人都更不像丧家狗。他活得那么有自信,当别人要杀他的时候,他还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这种话,丧家狗会说得出来吗?
向先贤借智慧提高现代人觉悟
羊城晚报:你带来的这本书叫《向庄子借智慧》,如何理解“借”字,为什么要突出“借”呢?
傅佩荣:智慧借了不用还。我们念庄子,是以他作为我们自己的参考,跟他借,借来之后一定要自己觉悟,你自己觉悟之后就成为自己智慧的主人。最好你借了不还,之后自己想通了,这是人类的共同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