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4月2日上午,在华夏大地黄山风景区轩辕峰下的黄帝文化广场,由当地黄帝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发起,由社会各界、游客和群众4000余人公祭轩辕黄帝,追念人文初祖功德,表达炎黄子孙的追思。这是黄山市第三次举办大型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黄山已成为继陕西黄帝陵、河南新郑、浙江缙云县之后国内第四个黄帝公祭点。
公祭现场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黄山市政协副主席胡宁,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叶正军,黄山市政协秘书长胡永琦,黄山区四套班子领导徐立秋、卢新龙、孙轶青等出席公祭活动。本次公祭活动由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黄山区人民政府主办,黄山区黄帝文化研究会、黄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黄山区三口镇人民政府、黄山龙裔事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
吟唱《黄帝颂》
9点48分,在优雅庄严的祭乐声中,乙未年公祭轩辕黄帝活动正式开始,全体肃立,击鼓鸣钟。祭台前摆放的三牲和粽饺、五谷、水果等祭品,显示着黄山百姓的殷实生活和对黄帝的敬仰之情。祭祀分为礼祭、乐祭、舞祭、俗祭四个部分,黄山黄帝研究会会长、黄山区政协副主席罗毅力先生主持礼祭部分,身着汉服的十余名祭司在主祭人的带领下上香献酒,受邀嘉宾佩戴黄色绸绫,向“黄帝天位”行三鞠躬礼。黄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蒋集体先生恭读祭文,参礼人员怀着对人文初祖的无比敬仰之情,向“黄帝天位”行三鞠躬礼并拜谒献花。乐祭部分,参礼人员吟唱了《黄帝颂》,受邀嘉宾庄严肃穆地向黄帝天位敬献花篮。随后是“轩风夔鼓”“舞龙狮”“轩辕车会”等民俗表演告祭活动。“轩风夔鼓”再现了当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壮观场面;“轩辕事会”表演者两人一组转动涂满火焰图案的红色车轮满场飞奔,以示降福祛邪。
宣读祭文
进献花篮
自古以来,黄山一直有着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成仙的传说。黄山原名“黟山”,《太平御览》卷四十六记载,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明皇根据轩辕黄帝在这里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敕改“黟山”为“黄山”。黄山三十六大峰之一的轩辕峰就得名于轩辕黄帝,浮丘峰、容成峰等山峰的命名也与黄帝在黄山炼丹的传说有关。轩辕峰下的黄山区三口镇风景湖畔新建的黄帝文化广场,正对黄山轩辕峰。近年来,黄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黄帝文化的发展,黄山黄帝文化研究会大力挖掘轩辕黄帝文化,陆续发现和整理出大量的黄帝文化遗存。早在汉代,黄山轩辕峰下初设“黄帝宫”,晋代改为“轩辕古刹”,唐代以后佛道共享,供奉始祖轩辕黄帝。据当地文化专家研究推论,这便是古时祭祀轩辕黄帝的宗庙。2014年,在黄帝祭祀广场轩辕古刹重新迁建。公祭活动开始前,举行了轩辕古刹重建落成仪式。
主祭官献酒
千百年来,黄山吸引天下游客的不仅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更有文脉不断、辉煌灿烂的黄帝文化。历朝历代在黄山祭祀轩辕黄帝的民众百姓络绎不绝,香火绵延数千年。黄山黄帝文化研究会会长罗毅力介绍,因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成仙的传说,黄山当地群众对黄帝的崇敬之意已深深融入了民风之中,“轩辕车会”等多种祭祀黄帝的民俗活动已经传承千年。近年来,研究会又陆续发现和整理出大量的黄帝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涵盖了黄山的山峰和名胜的命名,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多种地方志、古代碑刻、石刻,还有大量文献典籍、诗词歌赋等等。
出席的嘉宾、专家学者
笔者在公祭现场看到,尽管现场群众近四千余人,但祭祀广场交通有序、秩序井然、管理到位、保障有力。尤其是公祭活动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带动效应较为明显:现场展销的农特产品营销效果良好,该地区各大宾馆酒店入住爆满。笔者发稿前了解到,公祭当天下午陆续又有近数百名游客自发前往观瞻,公祭活动达到了举办者和组织者的目的。
有序祭拜
著名专家学者安徽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翁飞先生和方利山先生表示,黄山举办公祭轩辕黄帝大典,通过三年的尝试,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国内公认第四个黄帝公祭点,非常的成功。他们将进一步研究黄帝文化,形成调研报告,尽快向王学军省长提出重视及支持黄山公祭的具体建议。(相关资料、图片由罗毅力、苏俊颖、李军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