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德不孤,必有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驱车在曲阜市区、乡间穿行,道德警句随处可见。在675处机关单位、村居门口悬挂的“彬彬有礼教育学校”牌匾,也让首次来曲阜的人们眼前一亮。作为曲阜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这无不见证了孔子故里人对良好品德的不懈追求。
“曲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有责任也有义务打造成为道德建设的‘首善之区’,实现‘人人彬彬有礼’。”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如是说。在这一愿景下,曲阜正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
爱诚孝仁,营造知“礼”氛围
2012年起,曲阜启动“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成立彬彬有礼道德教育学校,编写并免费发送10万份教材,以“爱诚孝仁”为重点,基本实现对64万市民道德教育的全覆盖。
“2500年前,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诲学生知‘礼’,”曲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岳耀方说,“现在要普及爱诚孝仁‘四德’,成为群众都知道的‘礼’。”
在这样一个知“礼”的社会氛围中,曲阜作为旅游城市,2013年、2014年连续实现游客“零投诉”。在近80%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的林前社区,早些时候,社区党支部书记孔祥龙一直为处理游客投诉头疼。“被投诉的都是街坊邻居,只用口头教育没一点儿效果。商户素质的提高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社区成立“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后,孔祥龙动了个小心思,“老师说的管用,就让老师多讲诚信做事,商户慢慢开始自觉规范经营行为。”
在社区、机关单位讲诚信,对干部讲政德,曲阜有侧重地进行知“礼”教育。在农村的乡村儒学工程,孝道、邻里和睦教化则致力于曲阜的和谐新农村建设。
在防山镇钱家村,史广冰照顾着突发中风的老父亲,“老师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得先孝敬父母,”史广冰之前在外打工,回家时听了村里的儒学课,“我跟媳妇伺候老人,孩子也就跟我们学。家里吃饭,第一碗肯定盛给父母。”
“通过普及‘四德’,让最基本的道德礼仪重回日常生活,”李长胜说,“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软环境’的打造。”
志愿服务,激活行“礼”途径
只有64万人的曲阜,却有一个拥有5000多名会员、运作十多年的志愿者协会。
在协会里,有近200人来自曲阜各机关单位。“每人每月参加志愿者活动不少于4小时,每年至少48小时”,“领导干部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章程对干部志愿者的职责进行明文规定,他们还原为普通市民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2013年3月5日曲阜领导干部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就是要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曲阜文明办副主任吴继芳认为,领导干部作为“服务者”,要带头推动学雷锋活动,壮大曲阜的向上向善力量。
“志愿者担当社会责任,是政府行为的最佳补充。”在志愿者协会会长宋娟看来,“成立十几年,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进来,协会是他们提升自身价值的平台。”960余次志愿服务,260余名受助儿童,5000多人参加的无偿献血活动,让小城曲阜有了更多‘人情味’。
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每年道德模范的评选,给曲阜人知礼、行礼提供榜样。79岁的荀金忠老人,每天早上沿市区主干道捡拾垃圾,“我上了不到两年学,但懂得‘彬彬有礼’。孔子的家乡谁不懂‘礼’?咱心里都有。”
生态宜居,夯实尚“礼”基础
曲阜大成路北首,万仞宫墙耸立,有着传统文化的古朴;沿路南去,逐渐感受到现代化城市新朝气,大沂河主题公园、蓼河20里儒家文化景观带,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精神文明创建与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未曾分离。
2014年,曲阜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成为鲁西南首个县级国家卫生城。“市民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提升,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5%以上,”曲阜爱卫办主任林丙昌总结道,“这也为文明城市创建奠定了硬件基础。”
1月20日召开的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曲阜收获“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生态文明乡村的评选,既考量乡村环境改善,还有文明建设工作,”这也是岳耀方主抓的工作,“两者相互促进,环境好了,群众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也会提升。”
现在,曲阜石门山镇的居民特别有面子,“出去跟人一说,我们是美丽乡村示范点,别人自然会认为我们这里环境好、人更好!”周庄村支书周长恩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