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中老年时报》“岁月”版发表的《推己及人话理想》一文,让我们重温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社会理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认为,敬老爱幼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不仅要尊敬自己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而且要把这种爱心推广到别人的长辈和孩子身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千古大爱的孟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后的“文革”中,却被当成“孔孟之道”的代表人物大加讨伐。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开展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给孔圣人陪绑的恰恰是这位孟子。
其实,孟老先生在历史上遭此厄运并非头一回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的皇帝都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朱元璋当皇帝后读《孟子》,读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时,非常生气,说:“这个老家伙如果活到今天,我饶不了他。”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后来终于被反对得收回成命,但仍让人把《孟子》中的“反动言论”删去85条。
上世纪70年代初批林批孔时期,朱元璋被作为与孔孟之道作斗争的大英雄来颂扬。他在这方面的重要事迹就是删《孟子》。
一场“文化大革命”比朱元璋批孟有过之而无不及,把“孔孟之道”批得百孔千疮。
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孟子的社会理想自然成为“反动”的东西,被批倒批臭。对文明、文化、文人有抵触情绪的朱元璋却成了与孔孟之道作斗争的大英雄。所以,“文革”是一场向穴居时代倒退的文化浩劫!
文革“批林批孔”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