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讲过一段故事,是关于外语学习的。
楚国有个家长,想让孩子学习齐国话,请了最好的老师来教,教了好长时间,孩子不会。家长恼了,打孩子,打得很厉害,以此督促学习,收效甚差。后来这个家长把孩子送到齐国,没人教,孩子很快就学会了齐国话,你就是天天打他,也不能让他忘掉这门新语言了。
这段故事主要阐述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在孟子那个时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动口,还喜欢动手。换句话说,那时候的家长跟咱们现在某些家长一样,会打孩子。当然,我不敢说孟子时代所有家长都打孩子,但至少可以确信故事里那个家长在打,还把打当成了教育手段。
从战国到民国,中国的家长一直在打孩子。现在也打,好在从比例上看,打孩子的家长变少了。那些光荣继承了打孩子传统的家长坚信不打不成才,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问题是棍棒底下出不了天才,更出不了孝子,因为你只能打掉孩子的自信,顺便再给小心灵撒上点儿暴戾的种子。“恶声至,必反之。”你对孩子粗暴,孩子也会对你粗暴。当然。孩子怕你揍得更厉害,一揍之后,俯首帖耳,表现得很听话,但那不是出于爱意,而是出于恐惧。恐惧也能制造出来孝顺,但只能是愚孝——听说父母病了,从自己大腿上割块肉给父母做汤喝,这叫孝吗?这叫蠢!陷父母于不义,实乃大不孝!
孟子本人是不赞成打孩子的,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和潜移默化。“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你爱护人家,人家不爱你,热脸换个冷屁股,不要恼,要反省自己的爱护是不是有缺陷;你管理人家,人家不听话,让往东偏往西,让撵狗偏撵鸡,不要恼,要反省自己的管理是不是有问题;你对人家有礼貌,人家对你很粗鲁,也不要恼,继续反省自己身上哪点儿不对头,想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孟子说的既是治国的法则,也是处世的法则,更是教育孩子的法则。
这些法则很好理解,可是又很难做到,我估计连孟子都做不到。孟子的学生曾经问孟子:“老师啊老师,您自己就是大教育家,为什么不亲自教孩子,还要给孩子找老师呢?”孟子说:“爱之深,恨之切,教自己的孩子,总想求全责备,总想让他尽快学会,结果就很容易发急,一发急就忍不住想动手,一动手就破坏家长在孩子心里的形象了。”
每个家长都应该懂得孟子讲的这些道理,不过光懂得还不够,还得有爱心和耐心,爱心加耐心,才能出孝子。爱心咱不缺,耐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