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髓所在,一个城市个性化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原汁原味地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遗产,尊重城市的历史记忆,才能保留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结晶。
从文化角度看,当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再造的过程。在这个文化再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传承和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保留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思想的传承。它既有有形的文物、文化遗迹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宁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承山如是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许多城市不断地出现一些仿古建筑、仿古一条街,或者是当地曾经有什么,但现在没有了,就重新建造出来。再有就是根据人们的想象,建造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再造。这些仿古建筑很多都是纯粹的应景之作,缺乏历史的根据,而又粗制滥造,既无丝毫的历史价值,也无任何的美学价值,还容易造成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读。“我们可以去建造一些仿古的建筑,也可以借助人们对过去文化的怀念,仿造一些古代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仿造的东西和古建筑完全是两个概念。仿古建筑它仅仅是现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它和古建筑是毫不相连的,从外观上看上去或许是像古代的建筑,但从本质上讲根本是两码事。”对于这些仿古建筑,朱承山说,再有一个就是拆了老的建筑,重新建造新的,朱承山认为这是一种对于历史文化的破坏行为。就比如说,这里原来有一座庙,或者是有一条街,实实在在的还留存有很多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看上去很旧,破破烂烂的,但是如果把它们全部推倒重来,重新根据现代人的观念,去仿造或者明代,或者宋代的建筑,就算仿造得再怎么像,它也只是一座现代建筑了,而不再是古建筑,也就失去了其文化价值,这种文化的再造不利于传承人们正确的历史记忆。对于这些以物质的文化遗产形式存在的文化遗迹、古建筑,就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我们保留一些古建筑,就要将这些古建筑原汁原味保存下来,供人们欣赏,了解古代建筑的情况。古建筑有它自身的区别于现在建筑的建筑艺术,通过这些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我们能完整的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中国的古代建筑,实实在在的和现在的水泥结构的建筑是形式不同的,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些古建筑如果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完全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现在的这些建筑是不具备这种审美价值的。所以说,古代建筑最好是能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即便是维修的时候,古代用什么材料,现在也应该用什么材料;古代用什么技术,像手工技术了,现在可以大体上用手工技术建造起来。”
让非遗传承人延续下去
文化,除了以物质的文化遗产形式存在以外,还有许多不完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类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所不同的是,物质类文化遗产是以物化的固态的方式来展现其历史认识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是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必须由人去延续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绵延不绝的核心。它包括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既有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又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然而在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
朱承山说,“在以前这部分东西是没有被重视的,只有近十年来,人们才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探索了一些保护、传承的办法,尤其是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把我们传统的技艺和各种文化类型通过传承人或者其他一些具体的载体保存下来。如果这种保护的形式能够长年坚持不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比较好地传承下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部分,它的量是很大的,面也涉及得很广,因为它包括很多类型,而且大体上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和具体形象的东西还有些联系,并不是完全摸不着。就像一门技术,制造一个传统的东西,有一套完整的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东西来展现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让它们能够传承下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朱承山还认为,我们不应当为了保护而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保留应当是适度的,不要过度的去保留。朱承山进一步解释道,“因为实际上,这些东西是落后于时代的,时代的进步就是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先进的代替落后的,古代的东西落后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只是在技术上是落后了,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的东西是很丰富的,很耐人寻味,通过这些能够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发展史。旧的东西有些表现形式更好,人们为了怀念历史,怀念过去,把他们当作活的历史来看待,当作是历史的解读,可以通过传承人的形式来适当地保留。总体上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不多,但仍然可以找得到,就是保留下一些标本。”
朱承山的阐释,客观而淡定。不管是有形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它们的传承,都要力求能够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这样才能透过这些活的历史,完整地了解一个城市的过去,以及一个时期的文化生态。而过分商业化的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朱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