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居任城,激情化作歌吟声,太白酒楼屡次建,世人谁不敬诗翁。”采访张培安的过程中,他创作的具有浓郁济宁风情的竹枝词,让记者眼前一亮。作为一种今天不太常见的诗词体,竹枝词并不被人们所熟悉,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这种由民歌演化而来的诗词体裁有着古老的历史。
张培安告诉记者,“竹枝词,原是四川一带的古老民歌,也叫做‘竹枝’。这种民歌演唱时吹竹笛击鼓,边唱边舞,这可能就是叫‘竹枝’的原因。唐代的刘禹锡汲取屈原改写当地民歌《九歌》的经验,把它整理成了一种新的诗体‘竹枝词’。在宋元以后,竹枝词逐渐脱离了音乐,成为一种吟咏风土的诗体。以后历代许多文人作家纷纷响应,创作了无数竹枝词,使竹枝词有了蓬勃的发展。”
竹枝词的诗体形式以七言四句二十八字(七绝体)为常见,它源于民歌,而又别于民歌,类似于绝句,但又别于绝句,它比绝句俗,比民歌雅; 既然竹枝是流传于民间的“原生态”民歌,除了押韵外,是不会讲究什么平仄粘对的。自从中唐开始,文人竹枝词逐渐多起来后,才出现所谓的“七绝体”和“拗体”以及平韵、仄韵什么的。从大量的优秀作品看,形成竹枝词的风味,需要作者使用通俗鲜活的语言,铺排风土世情的具象。在格律方面可依近体,也可从古体,不拘一格,上口为佳。
张培安说,“竹枝词区别于七绝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题材上侧重于风土世情。所谓风土,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俗习惯的总称,举凡节庆信仰、婚丧祭祀、山川形胜、气候物产、风物典迹等等都包括在其中。所谓世情,是指时代风气、世俗民情、世态人情;二是语言上更加通俗与鲜活。语言通俗与鲜活,是竹枝词区别于七绝的又一主要特点。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三是格律上可适当灵活宽松。无论是从外在形式还是从作者群体来看,竹枝词与七绝是最接近的两种诗词体裁。由于竹枝词来源于民歌,好的作品必须有特殊风味;创作时常常需要引入方言俚语、行业术语、地名、物名、人名等固定词语,因此,竹枝词需要在格律上适当放宽。能合律更好,不合律亦可,失粘无妨,失对、孤平、三仄尾、三平调等等皆不视为病。用七绝律做竹枝词当然可以,但不必刻意去做。”
作为一种深受市民欢迎的诗体,“竹枝词”在济宁也早有流传。济宁历史上有许多赞美济宁历史,反映济宁风情的竹枝词。下面就是张培安收集来的两首描述济宁风情的竹枝词:“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圜圚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这是一首创作于清代的竹枝词,作者的名字已经无从知晓,还有一首是清代翰林杭世骏描写北湖石佛寺的:“石佛寺前秋水平,石佛寺后秋草生。老僧只爱秋色好,夜夜登楼看月明。”这些竹枝词描摹出了济宁的水乡风情和名胜特色。
说起创作竹枝词的缘由,张培安说道,“近年来,创作竹枝词比较活跃的武汉市的沙月,开办了竹枝词广场博客,创作出版了许多竹枝词作品。山东省文联副主席、济南市文联主席刘玉民创作出版了《山东竹枝词》一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创作济宁风情竹枝词受到了他们的启发和影响。济宁是运河之都、文化名市,我们的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都发生巨大变化,我想用竹枝词这种诗体歌唱济宁,宣传济宁,就试着写了一部分,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作内容包括济宁的名胜古迹,民俗乡风,传统小吃,风物特产,济宁名人,城市新貌等。
张培安
张培安的竹枝词取材于济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一首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浓厚的济宁风情。“状元三十正青春,战守济宁身先殉,一抔黄土掩忠烈,至今世人怀念深。”这首《状元墓》就是写的济宁文胜街南首路西的一个古墓,张培安说,“这是状元李演的墓,李演是任城也就是今济宁市市中区人,金泰和六年丙寅科状元。初授翰林学士,因父母去世,在家守丧。元军逼近济宁时,李演恰在家居孝服丧,面对强敌,李演身着丧服,为济州刺史谋划防守之策,并召集州人为兵,组织武装力量守城,与元军展开了肉搏战,三日三夜,但因兵士皆为市民组成,战斗力极弱,战败被俘。元军将领好言抚慰,并许以高官厚禄。李演道:‘我书生也,本朝何负于我,而利人之官禄哉!’遂后慷慨赴死,时年三十余岁。为表彰其功德,金朝追赠他为济州刺史,济宁人为了纪念这个英烈状元,专门为他修建了墓穴,并立碑旌表,在其墓前立一坐北朝南碑刻‘状元墓’,济宁人常说的济宁城‘北边有个吴泰闸,南面有个运粮河,城东有个琵琶山,城西有个状元墓’,现在成为济宁城四围的人文标志。”
除了这首《状元墓》,还有记述济宁古楷树的“先有古树后有城,可见此树是老龄。任子家祠已不见,唯有老树存古风。”和描写荩园风光的“济宁人号小苏州,荩园风光景色幽,亭台楼阁画中画,碧水花木柔更柔。”以及讲述李白与杜甫故事的“杜甫乘舟南池游,李白饮酒贺兰楼。两大诗星济宁驻,文化古城炳千秋。”……张培安创作的济宁风情竹枝词还有很多很多,对于竹枝词的创作,张培安也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