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11月29日,山东省闯关东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章丘举行。滨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李象润说他通过多年文史研究与历史文物考究发现推断:秦始皇四次东巡都来过山东境内,秦始皇祖籍是东夷族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
李象润说商末姜尚灭蒲姑很多遗族四处逃脱,其中有一支西行的路线到达陇西,形成蒲戎氏族,亦嬴姓,他是秦嬴王朝的远祖之一。
而西北地区的薄氏,则是其后裔。秦始皇实现秦朝大一统,是从陕西征服到东方。秦灭六国,齐地最后,这是陕西人打山东人。
李象润说商周之际有大迁徙。商末,秦人的祖先离开山东,先去了山西,后到了陕、甘。秦始皇总共四次巡查,主要目标都是山东,足见他是如何关注齐地了。
秦始皇祖籍是山东 秦文化具有东方色彩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清华简”在秦朝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书坑儒”影响,距今2300多年,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是司马迁都没有看过的典籍”。李学勤老人顺着“清华简”里的山东元素,打开话匣子,不蔓不枝,一越千年。竹简背后的故事亦如大珠小珠般洒落玉盘,满屋温暖如春。
秦始皇祖籍是山东
记者:如果秦始皇嬴政要填写一份履历表,他可能会用小篆在“籍贯”一栏,工工整整地写上“山东”二字,您觉得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在八百里秦川繁衍、经营数百年的秦国跟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怎么会有关联呢?
李学勤:秦始皇祖籍山东,是立得住的。但秦人兴起在西方,长期以来的主流意见也主张秦人出自西方。《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中,对秦的先世也讲得很清楚,在商朝晚期有戎胥轩,娶郦山之女,生中谲,“在西戎,保西垂”。看来秦人当时已在西方,并且与戎人有密切关系。蒙文通先生便据此认为“秦为戎族”。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比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为殷诸侯,及中谲始西迁”。近年来“东方说”的代表是林剑鸣先生,他认为中谲只是“曾率一部分秦人替殷商奴隶主保卫西方的边垂”,不能说明秦人是戎族。
中谲的儿子是飞(也作蜚)廉,飞廉的儿子是恶来,父子三代都是商朝末年的著名人物。《秦本纪》说:“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他们助纣为虐,史有明文,但他们给秦人带来怎样的命运,却没有文献记载。
记者:秦人到底是出自西方还是东方,飞廉父子的命运如何,“清华简”能否给出确切答案?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篇第三章,具体回答了这方面的疑问。周武王死后发生三监之乱,纣的儿子武庚早有复国野心,便利用武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对周公执政的不满和猜忌,不仅联合管、蔡、霍,还和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串通,叛乱反周。
周公就在周成王的命令下进行东征,最重要的是把奄国给消灭了,也就是“践奄”。还将奄国的国君迁到薄姑,就是现在的青州;传说还有一部分奄国遗民迁至江苏武进,现在武进太湖边上还有一个古城叫奄城。
由《系年》可知,商朝覆灭之后,飞廉由商都向东逃奔到商奄,也就是今天曲阜一带。奄国等嬴姓国族反周,飞廉肯定起了促动作用。乱事失败以后,飞廉被杀死,周朝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在《系年》发现以前,没有人知道商奄之民被周朝强迫西迁,而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这是令人惊异的事。
记者:三监之乱后,周公长子伯禽被封到飞廉作乱的地方,建立鲁国。为什么还要把其中一部分人西迁呢?
李学勤:秦国先人“商奄之民”西迁,用后世的话说是谪戍,其实是为了惩罚他们。之所以把他们遣送到西方,无疑也和飞廉一家的经历有关,因为飞廉的父亲中谲曾经给商朝“在西戎,保西垂”,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周朝命令他们远赴西方御戎,不是偶然的决定。
秦文化有东方色彩
记者:秦人西迁是否带走了一些山东的风俗习惯?对以后秦人的性格有什么影响?
李:这种迁移肯定有山东色彩,很明显的一点体现在祭祀上,商周时期特别重视对祖先的崇拜。嬴姓始祖少昊以鸟为图腾,建立了分工明确、具有国家雏型的“少昊之国”。少昊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为帝舜调驯鸟兽有功,获赐封地“嬴”,在现在山东莱芜一带。
所以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他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是“主少昊之神”、“祠白帝”。又过了16年,秦文公又在陈仓县立祠,祭雉鸟神。他们的行为无疑带有认祖归宗的色彩,而秦文公立祠祭雉鸟神的举动,则跟少昊氏族的凤鸟崇拜传统一脉相承。这种祭祀肯定是从山东带过去的,而且一定还有其他方面,只是秦早期的考古才刚刚开始,很多问题的解释不会那么准确。
在性格方面,远在先秦时,人们就说秦人头枕兵器,身穿盔甲,好与人拼命。但秦人并非“一言不合则拔刀相向”的鲁莽勇者。秦人西迁后受到产生于秦地的周礼影响,当时周礼保留了大量古代氏族内部相亲相爱的伦理规范,这些规范很多成了儒学的核心。
记者:您觉得揭开秦人源于东方之谜,除了在学术上定纷止争外,在当下有着怎样的意义?
李学勤: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特别是秦人的文化,有其独具的特点,伴随着秦人的扩张发展,广播于全国各地。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不追溯到秦人。
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秦统一全国是由于秦的霸政造成的,秦文化在当时并不是最先进、最发达的文化,而是比较落后、比较保守的、封闭的、通过武力来征服的文化。“清华简”填补了历史空白,证明商奄之民作为秦人的核心,迁到西方,秦文化里一定包括着殷商文化,具有一定的东方色彩。
整个秦文化的发展过程应该说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这是一个互相融合包容又有多元化特点的文化传统。所以秦统一全国不是偶然的,特别是从文化组成来看,它不仅仅是武力的战胜,而是继续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延续和进步的一个过程。
网民声音
秦始皇祖籍落山东不怕韩国人来要孔子?
罗争光
日前,有专家考证称秦始皇祖籍在山东滨州,引来无数网民疑惑: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生在赵国首都邯郸,今即河北邯郸,如何突然认定了“祖籍在山东”?不少人担心,如此兴致勃勃为始皇帝寻祖,莫不是“名人故里争夺病”又开始犯了?
很多网民问,专家这是如何认定秦始皇祖籍的呢?是研究文物、研读文献,还是发掘古迹、遍访童叟,甚至,夜观天象?不难看出,网民的讨论虽带有戏谑成分,却无不透露出一个声音:此类研究,无聊吗?照此下去,刘邦祖籍、项羽祖籍甚至尧舜禹祖籍、炎帝黄帝祖祖籍,都要开始找了?
罢罢罢,反正都是韩国人!网民说的没错,这种结论,“一看就是山东籍专家的研究成果”。至于研究的动机,“怕是又要争夺名人文化故里搞开发吧”。
近年来,国内各地相继染上了“名人故里争夺病”:这边是“曹雪芹故里之争”,那边是“李白故里之争”;为争夺朱熹故里,两省四地耗资数十亿元“做寿”;为争夺曹操“旗号”,从争故里演变成争墓地;甚至臭名远扬的西门庆也被人争故里,神话小说形象孙悟空都有了故里!无怪乎网民讽刺:“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商和专家官员的忽悠水平之间的矛盾”。
奇怪的是,公众瞟一眼就能看出的这类“故里研究”的猫腻,已经饱受批判,却依然有很多专家和地方机构视若罔闻、趋之若鹜,实在是感叹其背后“藉此搞文化和旅游开发”的动力之足、盼望之切。如此不顾名只顾利,更加凸显出不少地方发展思路的枯竭、发展目光的短浅。尤其是,在当前传承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旋律之下,一些地方依然只顾着“消费传统文化”、“滥讲中国故事”,着实让人“捉急”。
借网民一句话:但愿山东专家这次帮秦始皇认祖权当无聊,千万别当真,否则,怕不怕韩国人又来要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