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沈光《李白酒楼记》所记“广不逾数席”看,太白楼只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居民小楼。根据《济宁州志》和太白楼现存石碑,我们已明确知道,太白楼已经过了三次重建,从元朝至元25年(1288年)第一次重建时留下的秘书监陈俨《重修李白酒楼记》得知,当时不但把原始的太白楼由今日的小闸口附近移到当时 (也是今日)的南城之巅,而其楼的面貌也完全改变了。按陈俨的原话说:“隐在我目,俯仰之间,去为传舍,沈光所谓瓦缺椽蠹者已无踪迹可寻,只有楼中风月无恙耳”。可见除了楼中的风和月光没变之外,其他与原始的酒楼均无一点相似之处了。明朝洪武24年第二次重建的酒楼,到底与元朝的酒楼差距多大虽已无资料可查,但从遗存至今日的照片来看,其规模之大,也绝非当年沈光所记者可比。
1952年第三次重建的酒楼,即今日现存的太白楼,不但与明朝的太白楼不一样,只看它的圆拱方柱,就已脱离了民族建筑的基本特点。今天我们重建太白楼如按元朝以后任何一个朝代的酒楼所建那就等于将错就错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恢复沈光所记的原始酒楼肯定违背民意,不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怎么办?众所周知李白是唐朝人,只有另辟蹊径建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唐式楼,考虑到它起源于民居这一点可参考马鞍山太白楼,不可参考黄鹤楼,因为黄鹤楼没有民居的意思,他像座塔,体现神话传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