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大众收藏中,剪纸、年画、织锦等凝聚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民间“土文物”,也让民众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迎来了收藏的“春天”。
爱上“老家什”
中国民间美术学会理事、71岁的鲍家虎先生长期进行民间艺术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说,民俗类藏品在前几十年里曾一度受到冷落,现在社会各界对民间文化保护的认识和热情不断增强,这是非常好的收藏时机。
记者与几位民俗收藏者进行了交流,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与玉器、陶瓷、书画等项目相比,民俗艺术品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以往参加者寥寥无几。近几年,民俗收藏正在由冷转热,渐渐被藏友们所重视。
藏友路民生说:“民俗藏品目前和瓷器字画不一样,由于市场炒得过热,一般百姓都知道家里有个瓷瓶不能轻易出手而漫天要价,可他却想不到上辈子留下的老家什,竟然有人花钱买。像我收的老纺车、老油灯,有的花几十元钱,有的是白要的,都还没有被拥有者重视起来,因此入手价格很低。”
收藏不是投资
鲍家虎先生认为,在鉴赏和收集民间艺术品时,不能有偏见,也不能有偏爱,各种风格都有地域文化的特征。他提醒,民俗收藏前景看好,但并不是任何现在不太使用的工具都值得收藏,尤其是对于刚刚入门的初藏者来说,掌握一定的收藏知识和鉴别能力非常重要。免得几年过去,虽然收得满屋子老家什,可藏品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大,耗时又费钱。
他还提醒,民俗收藏不是投资,首先心态要平衡,量力而行。当今的民俗收藏者分两类,一类是民俗学者,一类是民间藏家,前者收藏多是出于研究目的,后者则以投资为主。作为一名民俗类投资收藏者,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有很多,除了如何鉴别藏品的真伪、优劣、好坏、高下外,更要懂得手中藏品的文化背景。因此,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习,还要善于向年岁大的人请教,才能在收藏中既获得收益,又得到艺术的陶冶。
非遗项目值得关注
在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6月13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为您推荐部分入选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以资借鉴。
年画中,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是我省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另外,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聊城市东昌府木版年画、阳谷张秋木版年画、惠民清河镇木版年画等也都各具特色。
雕塑类里面,以潍坊核雕、聊城东昌葫芦雕刻、曲阜楷木雕刻为代表;泥塑面塑类则有菏泽市牡丹区曹州面人、曹县江米人、冠县郎庄面塑、临沂市苍山县小郭泥塑、惠民泥塑、高密聂家庄泥塑等。
莒县过门笺、五莲剪纸、滨州剪纸、高密剪纸、烟台剪纸、胶州剪纸风格各异,其中的精品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