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背《论语》之后,许多感悟油然而发,十分佩服颜渊对孔子的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生动而蕴含人生哲理,启智知常,字字珠玑,醍醐灌顶般开悟豁然之气。
人生在世无非工作、学习、生活、做人、做事、交友,而在这些方面,孔子都有着深刻而精辟的体验与论述,都能够“授人以渔”。两千五百年来,《论语》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有了《论语》而走向成功、获得幸福,得到心灵的慰藉。
人们在满足了温饱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如何让精神愉悦,生活快乐而有意义呢?读书,读好书,无疑是最佳选择。而经典的诵读,就是直接与智者的心灵对话。《论语》可以让我们撷取智慧,启智开悟。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在儒家经典中寻找治世良方,晚年终有所得, 上朝理政,事必决于《论语》,故有“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流传下来。
《论语》告诉我们怎样学习
《论语》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他的学生怎会厌学、逃学呢?他提出“有教无类”“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怎会有上学难、择校费的事呢?他开设“礼、乐、射、御、书、数”诸多学科,“因材施教”,学生怎会没有兴趣、迷恋网吧呢?公正地说,他是中国素质教育第一人。而他自己不单单是一个说教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其好学的态度可见一斑,这不正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吗?他周游列国,博采众长,求知老聃,学琴师襄子,正所谓“圣人无常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五十以学《易》”,这不又是“与时俱进”吗?有这样深邃睿智的大道恩师教导,天下良材蜂拥而至,能没有“贤者”传承衣钵吗?于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比起今日家长、老师督促下的一些孩子,不知省心多少倍。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么诚恳,而有些博士的论文竟是剽窃之作,真是天壤之别。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多好的学习方法啊,长期坚持,何愁没有所得所悟,何愁创新创造呢?大国崛起靠教育,教育兴衰靠全民族的“首创精神”,没有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能行吗?抄袭哪国的先进技术也不会领先于世界。因此,在学习上,我们不能不说:“大哉,孔子”。
《论语》告诉我们怎样做人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论你是哪个时代的人,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就是一个顶天立地、问心无愧的好人。先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古人有“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故事,是为恭敬生我、养我的至亲。
下班回家,是孩子的一声问候或者递来拖鞋。吃饭时,孩子给你夹一块肉。购物时,孩子帮你拿东西……这点点滴滴的事,你的孩子在做吗?如果有,恭喜,你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或母亲。而下班回家,孩子追着你要这要那,或者翻翻你的包看看有没有好东西,如没有就满地打滚;逛商场见到爱吃的、爱玩的就拔不动腿,不买不行;他的零食谁也不能动,吃饭要喂、洗脚要催、睡觉要哄……这林林总总的坏习惯,你的孩子有吗?如果真是这样,毫不客气地说,你在培养未来的“啃老族”。所以,今天我们让孩子知道尊敬他人是一件不容质疑的事,与其让孩子享受今天,不如让他历经艰辛。我们宁要他们蹒跚慢行,而不能倍加娇宠;宁要他们闻鸡起舞,而不能包办代替;宁要他们断齑划粥,而不能锦衣玉食。在家境无忧的今天,父母要抱定富日子穷过的思想,堆金积玉不如熟读诗书。一个在物质刺激中长大的,有着不健全人格的孩子,会让你半生积累起来的财富烟消云散,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亚洲首富李嘉诚难道没有钱?可他却让自己的儿子打工来完成学业,争气的小儿子李泽楷独创了自己的一片天空。今日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把敬老放在首位,证实了人类应该“慎终追远”,而作为原产地的中国,不能丢掉这个引以为豪的好传统。
再说“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现在就是自己的祖国,奥运健儿的拼搏流汗、抗震救灾战士的英勇和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等等,不正在实践这个说法吗?作为一名中国人,就应该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把自己的荣辱与祖国的兴衰联系起来,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再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为人处事之根本,而今日有些人渐显浮躁,急功近利,于是,让许多人倍尝苦果,免检产品频频出现问题,明星昧着良心说假话,腐败官员喊着反腐被腐蚀……种种不好现象的发生,无不是“信”的缺失。如果我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匆施于人”“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还会有这些危害国家、危害他人的现象发生吗?与其将来身败名裂,不如修身养性,行君子之道,“见利思义”“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及时收手,勿做可耻之事、可耻之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与“信”的沦丧不无联系,后果是其必将丧失世界强者地位。
《论语》告诉我们怎样生活
谁都希望拥有幸福的生活,那么,怎样算幸福生活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道出了孔子的生活观念,不一定富足才能获得幸福,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心灵的满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减少物欲,追寻内心的平和安宁。孔子正是希望能够得到恬淡轻松的生活环境,读读书,弹弹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种田园诗歌的景象映入我们的脑中。
现代人为了得到更多的成功体验,起早贪黑、四处奔波、随波逐流、抛妻别子,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满足。他们在获得表面的满足之后,是深深的内疚,没有留意周围的花香,没有天伦之乐,没有享受休闲,一辈子像一只不知停歇的工蜂,一辈子等于一天,岁岁年年。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工作肯定比一般人要忙,可他每天都要陪着自己的弱智女儿玩耍,还要给孩子当大马骑,只要孩子高兴,他们夫妻就非常快乐,这样坚持了十几年,直至孩子死去。家庭不幸的孔子,经历了人生三大痛,或许这三大痛是由孔子而来,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一般人在此打击下会怎样?有着心灵修养的孔子,依旧健康快乐地生活。有些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失恋了,就沉迷、低迷起来,甚至染上网瘾、吸毒等恶习,甚至自杀,一点逆境都不能经历,周游列国的孔子及弟子们难道是一帆风顺的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多么有意思,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如果今天的世界人民都能消除多余的欲望,过着简单而又内心富足的生活,减少奢侈华丽的衣服、装饰、轿车等,减少高楼大厦,减少不必要的工厂,是不是在节约地球上愈来愈少、日渐枯竭的能源呢?后代子孙的资源正被我们肆意挥霍,那种胡花海用的做法,必将受到世界人民的谴责,也必将“自遗其咎”。
《论语》告诉我们怎样处事
《论语·阳货篇》有一段这样的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敬待人对事业,别人则恭敬待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就等于拥有生存的空间;宽厚行事,就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刻薄待人,就会遭人反对;诚实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认知,言而无信,就会被人离弃;做事勤敏,就容易成功;散漫懒惰,将会一事无成; 施惠于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效力;只顾私利,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生活中有多少可以印证如上理论的事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好例子,凡成事业者都有这个感悟,不成事者或许感悟最深。孔子并不叫你迂腐,他还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也就是说,不是对待任何人都“恭、宽、信、敏、惠”,还要看是不是一个可以交往的人、有德之人。他又给我们好、坏朋友的标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样你就知道什么人可交,什么人不可交了。好朋友我们一起“见贤思齐”“切磨箴规”,共同进步,“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坏朋友,我们就疏远他。
人的一生几十年,每一天的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群,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经济往来中,如果能坚持做到恭敬、宽厚、信实、勤敏、以恩惠之心待人,就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愉悦,给社会带来和谐。《论语》能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指点,不同的人读它,有不同的认识。怀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读诵它,还没有和智者心灵对话的资格,今后的岁月我们将和它相伴,让它启迪自己的智慧,使自己明白四达,做一个健康、快乐、豁达、宁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