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漫步在曾子故里——济宁市嘉祥县的美丽乡村,但见整洁宽敞的街道、高大整齐的乔木、错落有致的灌木、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基础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跃入眼帘,真是美不胜收,赏心悦目。这是嘉祥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发生的“蝶变”。
今年以来,嘉祥县按照“村庄布局协调美、村容整洁生态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工作目标,确定全县35个村为美丽乡村示范片(村),以此带动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因村制宜、分类实施、稳妥推进、确保实效”的工作思路,依照“精品村”、“特色村”、“亮点村”的创建要求,突出“一村一景”、“一街一色”,努力挖掘村庄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村庄特色,嘉祥县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亮点纷呈、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嘉祥县针对在“硬化、绿化、净化”比较薄弱的实际,先后投入近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弥补欠账。为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县财政先期拨付了万张镇美丽乡村建设配套资金100万元。同时对其他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合乎建设标准的,由县财政按照每村2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万张镇抓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机遇,积极推进忙店、曹庄、接骨张等8个村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这个镇高标准建设5处农村文化广场,通过文化上墙、完善基础设施、配齐健身器材、组建文化服务队等措施,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按照“一村一文化”的要求,坚持“突出村庄特色、彰显文化魅力”的原则实施文化上墙活动,在忙店、宰庄宣传孝文化,在接骨张宣传健康养生文化,在薛庄突出历史名人故事,在肖刘屯村宣传礼仪文化,在曹庄宣传“二十四节气”和种植方法,在杨屯村突出共产党的历史文化,在示范片区内打造了一条集观赏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长廊”,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孝俭和文明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乡风民俗。大力实施“曾子文化进农村工程”,突出孝贤文化和礼仪文化建设,以村民学校为阵地,积极普及文明礼仪常识、中华传统美德知识,打造以忙店为轴心的孝文化基地。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活动,村村建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
大张楼镇方道沟村是一个压煤搬迁村,全村村民已于去年搬到滨湖花苑社区,但群众对村庄的那份依恋、那份感情却难以割舍,特别是村里原来有一座百年之久的天主教教堂,已经成为这个村庄的特色和符号,但是它又不能被搬走,毁弃了实在惋惜。正在村民们发愁的时候,大张楼镇党委政府决定按照原来天主教堂的标准和模式,重新在滨湖花苑社区复制一座天主教堂。如今,这座新教堂就屹立在滨湖花苑社区的后面,仍然是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解决了群众的思乡之苦。同时,该村还把村民的香椿树、柿子树、核桃树集中起来,着重打造“香椿一条街”、“柿子一条街”、“核桃一条街”,让村民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在打造村庄环境美的同时,嘉祥县不断丰富美丽乡村的内涵,扩容提质,内外兼修,强化产业支撑,把美丽变成生产力,让群众在享受美的同时,更能有条件创造美。万张镇依托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阳光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已经流转土地6200亩,入园农业龙头型企业和合作社12家,家庭农场17处,形成了苗木花卉、特色林果、设施蔬菜等26处特色种植基地,可带动片区内1000余人就业。同时以万张工业园为依托,积极引导村民到德丰重工、光明医药、青岛科瑞等企业打工,着力培养一批“会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确保村民致富渠道多、收入有保障、村集体有钱办事。大张楼镇滨湖花苑社区充分利用社区160余亩预留土地,规划建设了低碳加工区、全民创业园、专业市场区等三处园区。投资4000余万元的4万平方米滨湖花苑全民创业商贸街已投入使用,商业街以其便利的区位优势、方便的交通和旺盛的人气,成为大张楼镇最有活力商业街,经营店铺180余户,带动社区600多户居民就业,有效促进了镇域经济发展。投资600万元7000平方米的厂房已全面建成,并引进了一家服装加工劳动密集型项目———济宁市昌德盛服装有限公司,安置就业人员400余人,有效解决了百姓上楼安心居住,下楼放心挣钱的问题。按照一村至少一个致富项目的要求,如今,孟姑集镇前杜村的笤帚扎制、老僧堂镇瑞祥社区的棉纺织产业、黄垓乡的牛羊养殖等37个项目都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