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坝,横跨距兖州城东五里路的泗河上,是一座有着近1500年历史的水利枢纽,时至今日仍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虽是土生土长的兖州人,对金口坝的认识也仅限于道听途说,却并未见其庐山真面目,这让生活在兖州这片土地上三十余载的我不禁有些汗颜。
在我的认识中,素有“江北都江堰”之称的金口坝,始建于北魏年间,是一座既有拦水作用又有桥梁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明成化年间,都水主事张克谦督修此坝,历时九月,用石3万余块,木桩8万余根,石灰百万斤,坝身固之以铁扣,嵌缝拌之以糯米。金口坝因铸铁扣上铸有【金口坝】铭文而得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金口坝为兖州至曲阜的必经之路。
虽被冠以“江北都江堰”的名号,其影响力远不及早她五百年的都江堰,也不及晚她一千多年的红旗渠,金口坝没有这样那样神圣的光环,没有张扬、狂放的个性,更不被外人所知道,她只是静静地横跨在泗河上,默默地守候在泗河旁,养育着生长在这方土地上祖祖辈辈的人们,真可谓是“藏在深闺无人识,逾越千年仍在此”。
金口坝出身平凡,却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两大诗人有着一段不解情缘。当年,李白、杜甫相会兖州,并在金口坝附近的泗河上泛舟,对酒当歌,吟诗作赋。李白在《东鲁门泛舟二》的“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诗句中,描述了唐代时期,金口坝是何等的巍巍壮观。金口坝也因此见证了李白、杜甫“双星相曜瑕丘城”的千古佳话。
“金口秋波”,是古兖州胜景之一。一千多年来,金口坝横跨泗河,宛如长虹卧波,每当夏秋之交,清波如镜,绿柳成荫,如梦如幻,如诗如画。“金口秋波”也因此与“玉河烟柳”、“石佛灵泉”、“兴隆塔影”、“舞雩春风”、“南楼夕月”、“龙山环照”、“泗水流芳”并称为“古兖州八景”。
今年仲秋之日,终有空闲,携妻带子,赴金口坝,一睹其芳容。与金口坝紧挨的村子,名叫“三河村”。据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的村子之所以叫“三河村”,原因在于金口坝位于泗河、府河、沂河三河交汇处,三河村也这样一代代地传叫下来。说到“三河村”,就不得不提三河村的猪蹄子,三河村猪蹄子香软酥脆,色香味俱佳。
走进金口坝一看,让我很受震撼: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她已经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身上的斑驳不平的青石板告诉我她的年龄。金口坝两侧各有一个相向的避水兽,静静地注视着泗河水。而这一对避水兽经历岁月的洗礼,变得愈发精神抖擞,并永保这条河水的安宁。往事逾千年。我依然从她身上感受到川流不息的人群,潺潺流过的泗河水声,这位长者仍孤独地守望着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过往的行人。
在秋日的金口坝,看到了传说中的“金口秋波”,这种意外收获,着实让我兴奋了一段时间。从坝上向北望去,深绿色的泗河水像一面平平的镜子,镶嵌在泗河上,两旁高大的意大利107杨和成排的柳树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地上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微风吹过,两旁的树叶哗哗作响,平平的镜子开始有了小小的起伏,而且是匀衬地散开来。莫不是微风吹起河水的皱纹和身后滔滔的泗河水声,我真以为那是一面天然的镜子。
站在金口坝上,瞬间一千五百年的时空。我仿佛看到了,北魏年间,古人用尽千方百计与大自然作斗争,金口坝展现了古人的聪明与智慧;我仿佛看到了李白与杜甫正在金口坝附近的泗河上泛舟,听到了他们引吭高歌的声音,那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图画;我仿佛看到了明朝时期,维修金口坝的河工们光膀负重前行的画面,听到了维修金口坝时传来的一阵阵号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