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汉字听写大会”的主题语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这场比赛平添了几分民族责任感,更让观众多了份寻古探幽的乐趣,而“焐热冰封汉字行动”让暗淡的汉字再次熠熠生光。
多媒体的迅猛发展,掏空了人们的闲暇时光,汉字的功能逐渐消退得只剩下了交流,为了便于交流,又一再被简化,汉字曾经庞大的体系正渐趋萎缩。要弘扬中国文化,必先光大汉字。重新认识汉字,再现汉字风采,变得负重致远。
每一届的汉听大会,都是一场全民大纠错,不是“张惶失措”而是张皇失措,不是“血脉喷张”而是血脉贲张,不是“甘冽”而是“甘洌”。这些错,有的是下意识,有的是无意识,没有汉听大会,也许会错一辈子。
多音字是当年高考的必考点,为了这个位数的分数,老师搜罗胪列了好几张8K纸,力求一网打尽不留死角,当时觉得已经帡天极地,现在看来不过以蠡测海,“老挝(wō)和鞭挝(zhuā)”“虎贲(bēn)”和“贲(bì)临”“冯姓”和“暴虎冯(ping)河”等都是漏网之鱼。
我们这个民族曾经绚烂多彩的玉文化也在古汉字中得到见证,琼琚、圭璋、琤琮、珑璁、玢璘、璠玙、瑜璟等等,无论象声还是会意,表达的都是事物的美好与美妙,玉的喻意,已不仅是一种饰物,更暗喻崇尚圆通温润,品行高洁,素雅淡然的人生追求,可惜的是被古人寄予了无限良愿的夸姣之物,在近代不短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遭遇冷落,以至于绵延纵贯了数千年的玉文化也出现了断层。
通过汉听大会,真切地触摸到古人的情怀,再次领略古人超凡脱俗的思想寄意,“菽水之欢”和“老莱娱亲”是古人对“尽孝”所作的释义,子女奉养双亲,不在于用精美的肴馔,而在于陪伴和承欢,这和当下的“常回家看看”不谋而合,想想看,现在要子女给予父母以精神慰藉,需要用法律来规范,而古人,一个成语,一个小故事,就起到舆论导向作用。
偷窃向来被视为卑劣行径而遭人憎恨,但是在古人的口中,却显得文雅得多,偷钱包的叫“剪绺”,小偷小摸,偷葱拔菜称作“拔葵啖枣”。今人,不是冠以偷盗,就是以盗贼加之。什么叫宽容?即使面对不良行为,也不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加以声讨,更不用言辞下有损人格的断语,真正的道德,有容纳不道德的雅量。西方奉行的精神贵族,追本溯源,或许原产地还在中国。“弹铗无鱼”说的是古人要待遇,在今天,要老板涨工资是一件高难度的技术活,搞不好工资没涨成,还把饭碗丢了。古人就智慧得多,弹着小曲唱着歌,就把这么难以启齿的要求提了,这小情调整得,真有点为现代人的情商捉急。“揶揄”,意思是嘲讽和讥笑,照例应该从言从口,却偏偏都是从手,古人造词是有定律的,不会任意妄为。这就百思不得其解了,怎样的肢体语言才能表达出讥讽的意思?这么丰富的表情手势,竟然没能传承下来,遗憾之至,要不表情大全里又可添一新成员。
每个汉字的诞生和发展都与人文历史息息相关,每一个时代的到来必然伴随着一批新兴词语的出世。牛虻,我们幼时的热词,前苏联的电影名,50后60后,若说没看过《牛虻》,出门一定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籼米,口感没有粳米糯,仗着涨性足成为我们小时候的主粮,80年代之前,江浙沪的,小鬼当过家的,即使烧成灰也能认得这两个字,现在几乎难觅踪影了,一个词的消失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所以回味冰封的汉字等于重温历史。“汗流浃背”,小学阶段的成语,这么平常无奇,竟然事关汉文帝和周勃,历史这么悠久,令人讶异。“抱璞泣血”的男主角是参与了无数中国历史故事的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涸辙之鲋”事关庄子,这个老头情愿曳尾涂中享受生命的自由和欢快,不愿被权力束缚,身居高位留骨而贵,却常常三餐不继,不得不到处借米下锅,还借到了魏国国君的门上。这魏文侯也是,不愿借直说就是,偏要寻一番托词,说自己手头紧,谁信呢!可见当时的国君活得真窝囊。不想想庄周要排第二,也没人敢称第一。庄周胆敢跟一国之君乞贷,还借出一成语,折射出的恰是先秦时期开放平等的人文环境,正由于这样的政治气氛才有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盛期。所以说,学习一个汉字,都是一次历史的回眸。
常有人诟病说听写大会的词太难,其实难与易是相对的,常言道会者不难,难是不会。会了,“黼国黻家”,“嚚顽”一挥而就;不会,一个“数奇”,一个“腌渍”都能折损一员大将。再者说,选手这么强大,没有难度,怎决胜负。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方块字,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三千年的风雨历程,掾吏的“掾”,猪头—上包天下包地—衣服的包边—辅助,一步步演化,才到了今天的涵义。“字”的本意是屋里有小孩,意指生育,到今天,已经找不到当初的痕迹。了解点汉字的变迁史,也是提升文化内涵的一个途径,作为一名汉人,如若不知道汉字的来历,岂不有数典忘祖之嫌。
学汉字,有背《辞海》《辞源》的,有背《说文解字》的,绰号“爷爷”的杜晨喆,顺利书写出“蠢迪检柙”,借助于翻阅《后汉书》。诚然也可以不用这么高深,只需做个有心人。不怕贻笑大方,不才认识“狻猊”“狴犴”完全是得益于玩牧场游戏。第一次见到“赑屃”,则在读《红楼梦》妙玉与黛玉湘云联诗那一章回。吉林队的小选手邵煜,学汉字的过程堪为一部励志剧。搬运工的父亲,在劳动中每见一个不识的字,依葫芦画瓢写下来,回家交给儿子查阅。就是这么一个小动作,坚持下来成了习惯,最后成就传奇。这位被主持人称为小身体大能量的男孩,不仅写出“癞痢”的古体字“鬎鬁”,还以一敌四与第一神队江苏队鏖战五轮,一连写出“奉申贺敬”“曲突徙薪”等冷僻词。这对父子告诉人们:犁生骍角,不是基因突变,而是与良好的家风有关。
要想成为汉字书写的九段高手,必须掌握名叫“词感”的绝活。所谓词感,通过字音、字义或词义,从大脑储存的词库中正确找到匹配的汉字,要达到这样的巅峰状态,必须有广博的储备量。有选手在书写“飐滟”“兔起鹘落”“破的”等词时,用的便是此法。当然只要你足够自信,即使写错了,也没人敢为你斧正,只会把你的错别字归入“异体字”,孟子、鲁迅、梁启超等都有新增异体词的记录。
如果简单地认为文字就是一种工具,够用就行,请别忘了其除了实用性,还有艺术性。胡适发动新文化运动时发表过演讲,“把无能为力”译成“干不了”,也把汉字的美感尽数抛却。文学作为艺术供人品赏时,平白直叙的白描和辞藻华丽文采风流同为文学艺术不同的派别,两者没有优劣高低之分,恰恰是由于文学艺术这种多面性和层次感,才呈现出文学作品的千姿百态和万千风情,如果把汉文学比作绝色女子,那么淡妆与浓抹并行不悖。
纵观今年的比赛,尽管大师级人物叠出,却并没有像去年刘浥尘那样的能以一敌十力挫群雄的大神。即使夺冠的江苏队陈柯羽,在复赛中也未有出色的表现而引人瞩目。当然也有可能是今年选手的整体实力提升,因此难分轩轾了。
与去年相比,选手的汉字书写更见功底,答题时更注重字迹工整美观,近闻有学校为普及电脑从娃娃抓起,小学即开始采用电子作业,真是舍本逐末。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偏废不得,且是童子功,少不练习,必将抱憾终身。书法是汉文化独有的艺术,是世界上任何语种都无与伦比的。当有一天汉人都不会书写汉字,等同于拔了汉文化的根,到时,即使用申遗来保护,也为时晚矣。
较于去年,选手的个性更鲜明,他们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更懂得主张自己的权利和表露自身优势,展示出的是新生代蓬勃向上、阳光好学、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看到他们,如同看到中国文化令人欣慰的发展前景。
一个商人,赚再多的钱,如果没有文化充实灵魂,终究只是个暴发户,永远成不了贵族。一个从政者,无论权力多大,如果没有文化熏陶风骨,终究只是个政客,成不了政治家。一个国家,无论国力多强盛,如果没有文化做底色,终究只是个蛮荒之邦,成不了文明强国。实现强国梦必先强文化,那么“汉字听写大会”也算是一次继汉字之往开汉字之来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