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易经》,得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心得,而后人读孔子又何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开万世师表,被后世誉为“万圣先师”、“素王”,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代表炎黄子孙的一脉文化源流,但可悲的是在今日社会,夫子正在被人遗忘渐行渐远,即使是在十年前国内大兴国学之风时,人们也仅是扯起了孔夫子儒学的大旗,却鲜有人能深入解读夫子的思想精髓,更勿谈古为今用,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文化运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论语》是国人透过历史风烟看孔子的一扇窗,然而这扇窗终究是太窄了,它并未能完全记述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子未语:半部在民间》是今人林电锋在故纸堆里爬梳十年,小心求证,广阅博读之后,按照“从儒不从道、从史不从杂、从前不从后、从近不从疏、从正不从反、从简不从繁”的原则,在《论语》之外精简出来的一部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补遗之作。全书内容共分16篇,按照“三基五学,三强五行”的顺序渐次展开,并在原文之下配以译文和作者的感悟,对2000多年前的圣哲智慧进行通俗化解读。作者十年如一日爬梳史料的功夫、敢于亮出独立观点解读经典的勇气、用通俗化语言作注解不故作高深的态度,均值得感佩。
孔子的春秋笔法言简意深,加之历史故事隐迹其间,2000余年产生的语言渐变差异,足以给今人阅读理解孔子言论带来重重困难。林电锋对语录的“解读”以及对通篇内容的综合阐述初看浅显直白,再品之下才觉深意。作者将儒家2000多年前的思想内核,巧妙地链接到今时今日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通过不同情境不同社会问题的转换,重现孔子思想的永恒魅力与不朽价值。如今,处于转型中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人们的精神茫然无措,物质财富的崛起伴随的却是精神世界的日渐瓦解,此时我们更需要倾听孔圣人关于爱亲爱人、修身立德、中庸儒行的大道。
儒家思想初看有入世功利的一面,而实则又深藏着敬天爱人、顺应天理的至简大道。同一问题在不同情境下,孔子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例如对于见义勇为者孔子认为可接受他人酬谢,以鼓励他人广施仁爱;对他人的无名馈赠孔子及其弟子则“固辞不受”以保持气节;对君主的赏赐则欣然受之并分之四邻乡民,抛个人“薄面”将有用之物转送更加需要之人。当下,因各种现实问题的困扰,对路遇他人危难救或不救、对见义勇为者当奖还是不奖的的争论成了时代之殇,在人们慨叹人心不古的时候,多向执中庸之道以惠世济民为终极目的的孔圣人学习,很多问题并非无破解之道。作者将传统儒家思想与今日日常生活实践,将人生小节与天下大义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这正是该书有别于一般传统经典著作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儒家思想本身就极贴地气,小到与父子兄弟的相处,大到治国平天下,皆以“实用”为原则。需要注意的是“用”也有“善用”与“恶用”之分,那些偏解孔子之言,一味强调“忠君臣服”的统治者便是在“恶用”儒家思想以欺世欺民,他们去掉了孔子思想中济世爱人的思想内核,以至世人对儒家思想有诸多误解甚至是批叛。
孔子为圣人却并非神人,其思想难免存有时代局限。比如“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古为今用的解释,认为此时我们要忠于的并非是“君王”,而是“国家”。这并非是作者对往圣先贤的挑战,而是在与时俱进中活学活用先贤的思想精髓,抛弃不合时宜之处恰是为先贤思想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是对先贤最大的尊重,这便是对儒家思想的“善用”。笔者以为如果以更博达的胸怀来看“忠”,则我们要忠于的是人之初的一颗善心,生活中的一颗爱心,事业上的一颗公心,以及超越国家超越民族的一颗通达之心。
通读全书,孔子的形象渐渐鲜活,再细细品味,可理出孔子思想的脉络,而要想读懂孔子思想的深义,将儒家思想融会汇通,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则非一时一日之功。该书与《论语》一起反复品读,每读一遍皆会有不同体会,而隔些时日再细思量又将有不同的收获,若能从今日起躬身实践,他年必然收获不同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