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历史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载体。京杭大运河始于春秋,创建于隋,成河于元。从公元前487年春秋时铲起邗沟的第一锨土,到610年隋炀帝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再到1293年京杭运河全线贯通,一直到今天,华夏儿女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为开发运河奋斗了2500年。
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仍是中国唯一的南北水上物资运输主通道,至少有10万多艘船舶长年航行在京杭大运河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尽管目前的京杭大运河只有一半的里程在通航,仅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1%左右,但完成的水路货运量却占全国内河的20%。
济宁:一座应“运”而生因“运”而兴的城市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为济宁提供了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为济宁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将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了峰颠,济宁亦被世人誉为“江北苏州”和“运河之都”。在数百年的历史演进中,运河不仅是一条诚招四方来客、汇聚八方财源的聚金河,还是一条有着融各方文明、底蕴深厚的文化河,更是一条造福一方水土、养育千万百姓的母亲河。(一)济宁运河的兴衰。千里运河通航的关键河段在济宁。位于济宁北部的要塞之地南旺,为整个京杭大运河全线最高点,因其地势高亢,一直是困绕运河通航的“水脊”。明永乐九年(1411年),兵部尚书宋礼采用白英建议,设计建造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遏汶水至南旺入运河南北分流,“三分朝天下,七分下江南”,从根本上解决了围绕运河通航的水源补给问题,确保了运河数百年的畅通。漕运的畅通同时带来了济宁数百年的繁盛,名不见经传的济宁一跃成为“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运河之上百舸争流、商贾云集,运河之滨城镇林立、繁华似锦,运河两岸货畅其流、店铺林立。在清代,仅济宁城区,较大的店铺行栈就达三四百家,零售和批发商达千余户,日营业额白银10万两以上。济宁也因驻地治运衙门规格高、数量多,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运河之都。(二)济宁运河的新生。新中国的诞生,掀开了运河发展的新篇章。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济宁人民,在开发和利用运河的伟大征程上,栉风沐雨、默默无闻地奋斗了60多个春秋。济宁港航人加强运河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水上交通事业,使古老的大运河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济宁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以河兴市战略,不断加大港航基础建设,济宁港航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好京杭运河水系排头兵为济宁经济发展提供水运支撑
近年来,济宁港航事业通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全体港航人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港航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济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已开创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辉煌的局面。截止目前,全市通航总里程达1100公里。其中京杭运河主航道210公里,2013年,济宁完成港口吞吐量4883万吨,占全省内河总运量的80%。其中,完成煤炭运输3100万吨,相当于济宁市2013年煤炭生产总量的42%。全市拥有各类船舶11000余艘,其中长航运输船舶7600余艘,运力650万吨,居山东第一位,在京杭运河沿线12个港口城市中运力位居前列。港航业及相关产业生产总值达120多亿元,占济宁市GDP的4.5%,港航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上交国家规费和税收近10亿元。港航业已成为济宁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初步形成了以运河为主脉,南连江淮、辐射苏鲁豫皖、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网络。
这些成就充分说明济宁港航业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已进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
开拓进取的济宁港航人认清形势,把握大局,适时调整确立下步的港航工作思路。贯穿“一条”主线,即:以“发展、开放、安全”为主线。围绕“两大”目标,即:以“百亿投入实现亿吨能力”、“争当京杭运河水系排头兵,冲刺全国内河港航先进行列”为目标。加快“三化”建设,即:加快“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强化“三争一引”,即:强化“争项目、争政策、争资金、引人才”工作。
做好“七篇”文章:一是向规划要效益,坚持规划引领;二是向规模要效益,全力提升港航总量;三是向规范要效益,统筹推进港航规范化建设;四是向科技要效益,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五是向市场要效益,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六是向人才要效益,实施人才强港兴航战略;七是向环境要效益,切实创优环境提高效率。
实现“五个”提升:实现港航管理水平、服务意识、队伍素质、社会形象、综合实力的提升。为建设济宁水陆空铁立体交通枢纽做出航运人应有的贡献。(一)加快港航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港航业的“三化”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需要港航人认真去研究,力争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济宁港建设成一个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大港。(二)大力开展“三争一引”工作。要克服“等米下锅”的传统理念,转变思路积极“找米煮饭”。“三争一引”就是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引人才。要认真研读国家和行业的投资政策、投资方向,依托现有资源和港航发展规划,积极生成项目,跑省进京,大搞“三争一引”,努力突破瓶颈制约。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的机遇,积极编制、包装、储备一批项目,向上争取资金、争取政策,争取支持。还要大力实施“人才兴航”战略,着力优化港航队伍结构,建成一支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港航人才队伍。(三)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力抓好在建项目建设。微山一线、长沟、邓楼、嘉祥四大船闸工程要赶工期抓进度,白马河航道扩建工程要确保今年施工、当年竣工。洙水河航道要在实现简易通航的基础上,加快三级航道提升步伐。二是力争上马一批新项目。加快京杭运河济宁至韩庄段(三级改二级)、京杭运河湖西航道(五级改三级)和韩庄复线船闸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刘楼河航道升级改造,实现下级湖东西航道的顺利连接。三是努力建设一批支流航道。加快推动泉河航道(六级改三级)工程、新万福河及郓城新河航道复航工程,特别要以“南四湖村村通航道便民工程”为抓手,开挖、改造湖区生产生活航道,改善湖区群众的出行条件。四是下大力气抓好现代化港口建设。要尽快实施太平作业区和南方作业区二期工程,推动梁山港区铁水联运项目邹城正方纸业、汶上南旺作业区、嘉祥新挑河作业区等早日开工建设,早日投产达效。(四)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文书,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加大执法人员职业化培训。认真开展“每月一法”活动,积极搞好2014年交通运输部2号令、3号令的宣传贯彻,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项目,优化审批流程。完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运和港口市场秩序。高度重视当前航运业市场低迷形势,认真研究应对措施。优化服务方式,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积极稳妥推进船型标准化改造,切实做好老旧船舶拆解工作,淘汰落后运力。规范公平竞争的航运秩序,持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集中清理非法小码头、装卸点,努力提高全市港航生产规范化、现代化、标准化水平。(五)坚持不懈抓好水上安全生产。要加强安全和自救知识培训。要带上“放大镜”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对安全隐患做到“零容忍”。要切实强化水上运输、客渡旅游、企业生产、工地施工四个安全。要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水上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搞好装备和救援队伍建设,确保关键时刻拉的出、冲得上、打得赢。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对发生问题的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对负有重大安全责任的严格予以问责。(六)坚持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要切实加快船舶LNG清洁能源改造步伐,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要进一步强化船舶、港口污染监管,严格坚持“船上收集、岸上转运”生活垃圾和油污水机制,严厉查处各种污染事件。要加强港航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做到“降尘装卸,喷淋堆场,封舱运行”。要加快船型标准化建设,合理设置污染物回收装置和清洁能源使用功能,努力减少航运污染,确保一泓清水北上。
做好现代“运”的文章再续运河千年繁荣
运河是先人的一项伟大的创举,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巨大的财富。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一伟大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利用也是最好的保护,要积极做好“运”的文章,续写运河千年文明。
一、重视运河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世界运河史上占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保护开发与利用好这一个先人文明成果,是整个中华民族一项重要使命,更是沿运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将这一课题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列入各级和有关各界重要议事日程。凡事做出的有关运河的重大部署、重要事项,都要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进而进行科学评估,努力兴利避害,千方百计防止造成工作失误,产生重大遗憾。
二、充分发挥运河航运的综合比较优势。纵观中国历史,大运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支撑中国前行的力量,以“运”为本的开放、因“运”而兴、南北交流无疑成为这其中最本质的特色。航运是大运河最原始的功能,在保护好运河这一伟大历史遗产的同时,要把如何做好“运”的文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否则就会使其“运河”的本义暗然失色。水路运输具有投资小、占地少、成本低、运能大的优势。目前,一般的船舶都相当于几十辆卡车的运力。1列拖队的载运量相当于4列火车。而运输成本仅相当于公路的1/7,铁路的1/3。这种综合比较优势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三、依托运河黄金水道,大力发展港航经济,实现以河兴港、以港促产、以产兴市。一方面,要搞好一个规划,切实解决好如何利用的问题。2014年6月,《济宁市港口规划》获交通运输部、山东省政府批准,济宁将着重建设8大港区26个作业区,计划到“十三五”末,达到百亿投入亿吨吞吐能力,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目标。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加快航道、船闸、助航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依托航运发展港口物流及相关产业,力争把济宁早日建成水、陆、空、铁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三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实现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和政府补助加社会投资多种模式并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四是尽快建立沿运港口城市联席协作机制。定期商讨运河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市场开发、文化建设等问题,做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协调发展,合作共赢。
通过积极科学开发利用,让千年大运河进一步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和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