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6日,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结婚大典的日子。本来,蒋介石早就答应亲自到场贺喜,可是西安兵变来得突然,身陷囹圄的蒋介石自家性命尚且难保,哪里还顾得上四天之后孔德成在曲阜的结婚大典呢……”伴随着一段声音低沉的解说词,荧幕上的画面从西安事变的战乱场景切换到曲阜旧城阙里街上的孔府大院,现场的气氛也由战时的紧张恢复平静。为记者播放这段短片的人名叫赵树奎,作为一位著名纪录片出品人,因为对儒家传统文化常怀思考和敬畏,所以他指导策划了十集纪录片《孔府往事》,希望带领所有中华儿女,一起回眸历史沧桑,品读文化精髓,寻找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精神家园。就在纪录片举行首发式的前几天,记者专程赶到赵树奎的工作室,与他聊聊有关《孔府往事》的拍摄经历以及他的纪录片生涯。
从小喜欢写写画画,文艺天赋在部队尽显
在工作室搬到济宁之前,赵树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化策划、出品等方面的工作。说到自己如何与纪录片结缘,赵树奎先从童年时期的经历讲起,在回忆点滴往事的过程中,也向记者展示出他不一样的人生纪录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赵树奎出生在鲁西北一个叫做西王屯的村子里。他说,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地。“1960年那场自然灾害,山东省有很多人因饥饿而失去生命,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中学毕业后,赵树奎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一位本家大哥的关照下,他来到济宁当起了供销社营业员。同年参军入伍,在通信兵的大熔炉里锻炼了三年。赵树奎说,因为从小喜欢写作、绘画,在部队当兵时就经常给战士们画像。记得有一次,当他给连队一个小战士画完像,将画作夹在床沿上俩人正美滋滋地欣赏时,不料却被前来视察的团长看见了。“当时,他就问‘这是你照的还是你画的’?”“我回答是我画的。”
然而就是因为这句不经意的对话,两个月后,赵树奎被部队保送到西安美术学院学习西洋画,作品《成长》参加了全军美展。回到连队后担任宣传干事,由于工作出色,他本人还曾荣获四次嘉奖。
“煤黑子”拍出人生第一部纪录片
尽管三年的部队生活让赵树奎的艺术天赋初露锋芒,但由于家庭原因,1976年他不得不离开部队,回济宁后被分配到鲁抗制药厂(现鲁抗医药集团)工作。一开始,赵树奎被分到车间,因为对汽油味儿过敏,他在领导的建议下来到条件最艰苦的锅炉房烧锅炉,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六年。
“煤黑子的工作又脏又累,被人瞧不起,记得那会儿在食堂排队买饭,工人们看见你这一身黑,都赶紧躲得远远的。”尽管条件艰苦,可童年的生活经历和部队大熔炉的历练,早已让赵树奎变得坚不可摧,他不怕困难、不惧冷眼,咬牙坚持了下来,期间还不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过多部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赵树奎身上的文艺气息引起厂里领导的注意。凭借出色的写作功底,他由锅炉房调至厂教育中心,后来又调到厂长办公室工作。在厂办的日子里,他还小试牛刀,负责统筹拍摄了电视剧《号角》,并呈现出人生首部反映鲁抗风貌的写实纪录片电影。
听孔子孙女讲家事,萌生拍孔府的想法
1985年,赵树奎从鲁抗调至原市中区文化馆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中国潮》、《希望之光》、《三十万的气魄》多部著作,并在《昆仑》、《当代小说》等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20余万字。1987年,因出色的文学功底,赵树奎被济南《当代小说》杂志借调当编辑,负责主编散文。后来又因为一次偶然的采访经历,结识了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先生,经过多次会面和书信往来,舒老对眼前这位年轻人有了更多的了解,真诚将他挽留在身边,帮忙整理相关材料。
在陪伴舒老的11年里,赵树奎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有机会结交到许多京城文化圈的朋友,这也为日后开启他更长的艺术创作之路奠定了基础。1998年舒老去世后,赵树奎的小儿子也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从此他便带着家人定居北京,并成立一家名为圣地亚视的传媒公司,从事广告宣传、影视制作。
在赵树奎提供的一期 《在北京的山东人》创刊号上,记者看到诸如季羡林、钟灵、乔羽、倪萍、朱新礼等名人的故事被悉数整理出来,占据了报纸的整个版面。而他决心拍摄《孔府往事》就是受其中一人影响,这个人就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
在一次聚会上,赵树奎认识了孔德懋。缘于对国际名人的崇敬和对儒家文化的热爱,之后的日子里他便经常去老人家探望,一来二去成了朋友。“聊天的时候常常听她讲起一些孔府的旧事,比如母亲王氏的凄惨命运、她与姐姐孔德齐、弟弟孔德成怎么一起读书、玩耍。”听得多了,慢慢让他对千年孔府及整个孔氏家族的脉络沿袭有了更深的了解。就连那原来只能从书上得来、深居象牙塔的、抽象的儒家文化,如今透过这些家庭旧闻与轶事,慢慢浮现出它的形状。
此后,赵树奎通过记录孔德懋一生坎坷复杂的经历,为其出了一部画传。但因书籍传播面有限,他随即萌生了将收集、整理的这些故事拍摄成纪录片的想法,这就是 《孔府往事》这部纪录片得以成形的原因。“孔府历经两千多年,它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纪录片希望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现孔府的历史面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儒家文化。”赵树奎说,当时定的片名叫《天下第一家》,后来考虑到叫第一家的太多,没有针对性,也缺乏历史厚重感,后来就改名《孔府往事》。
光修改剧本就用了一两年
为了拍摄好这部纪录片,从2011年开始,赵树奎就四处张罗人马,着手进行拍摄前的各项准备,期间也是历经坎坷,光修改剧本就用了一两年时间。
讲到现在使用的这版脚本,赵树奎说已经是换了三次作者,改了几十遍的结果。头一回是一位大学教授写的,大约十多万字,但是剧本学术味太强,不太适合纪录片创作。随后他又找来曲阜某档案机构研究员写第二稿,作者也反复写了不少文字,可里面文学性质的东西偏多,看起来也不太像电视片脚本。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府,辗转多次下来,最终剧组选择了曲阜市文物局研究员韦群编写的剧本。
除了挖空心思寻找好剧本外,该片的拍摄团队也变了好几次,最后敲定由山东省电视台姜丽华导演带领的团队负责纪录片的拍摄。
赵树奎说,影片的前期筹备基本就绪,计划本周在曲阜举行首发式,目前央视第9频道决定出资购买 《孔府往事》的首播权,准备年底前呈现给广大观众。
赵树奎与孔德懋合影
“想把济宁的文化好好做一做”
“济宁浓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我,咱市委、市政府和济宁人民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决策和行动极大鼓舞着我,这里有邹鲁伏羲文化、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汶上佛祖文化和马坡梁祝文化等,一种使命感迫使我把工作重点由北京转移到济宁,成立了山东皇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赵树奎的新办公室里采访时,记者看到工作人员还在忙着装修、添置办公用品。决定回到济宁继续从事文化事业后,他便停掉了正在北京运转的公司,将整个工作重心转移到济宁。
文化是一种力量,代表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食粮,也是全人类存在的价值。每一位国人对传统文化都应该保持一份敬畏和思考,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每位国人应尽的义务,像赵树奎这样多年从事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作者,更是显得责无旁贷。
作为孔孟之乡,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能够在离圣人最近的地方,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赵树奎说他深感荣幸。最近在与济宁文化界、艺术界的人士进行广泛接触时,他也发现有很多文化方面的东西可以切磋、可以运作。“像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贾庆超教授,研究伏羲文化研究了一辈子,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现在就有一部反映伏羲文化的纪录片在拍。”另外,《孔府往事》里提到乾隆皇帝女儿下嫁的传说,他也在饶有兴致地深入挖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