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京沪高铁在曲阜设站,由此,孔孟之乡济宁进入了疾速猛进的高铁时代。高铁的高速度、公交化使人才的流动更加快捷、更加方便,所产生的同城效应和虹吸效应,给高铁沿线城市的人才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高铁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市提升人才工作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带来了严峻挑战。有效利用高铁资源扬长避短、加快打造区域人才高地成为我市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弱化“虹吸效应”吸引人才
高铁的“虹吸效应”会使人才、技术等智力要素向经济高地加速聚集,竞争实力较强的城市可能会迅速兴起,而竞争实力较弱的城市则可能会快速没落。与京沪高铁沿线的许多大城市相比,我市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人才流失的风险系数在不断增加,如果应对不力,出现“虹吸效应”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政府都在精心打造高铁城市“新名片”,而对高铁给人才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人才安全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市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借助曲阜品牌,积极宣传造势,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连续两年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通过举办高铁经济(人才)论坛、召开业内专家座谈会、在高铁媒体上刊登以“孔孟文化圣地,创新创业之城”为主题的城市宣传广告等形式,大力推介人才优惠政策,让世界了解济宁、让人才走进济宁。同时,依托高新区和曲阜高铁临站区加快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在平台搭建、资金扶持、科技研发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政策,建设了一批聚集人气,适宜创业、休闲、居住的高新技术园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
放大“同城效应”利用人才
高铁的开通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同城效应”为我市从北京、上海等地柔性引进高端急需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和便利,人才引进的成本大大降低。我市抓住用好这个机遇,不断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改变传统引才模式,打破固有的人才地域观念,在做好“刚性”人才引进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的“柔性”聚集,积极从高铁沿线地区引进“星期天工程师”、“周末专家”等,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搞好课题攻关,做到“天下人才、为我所用”。同时,由政府推动组建城市人才合作联盟,积极对接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加快与北京、上海、济南的同城化人才进程。市政府与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签署了人才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借助这一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人才培训合作,重点推动建立职业资格相互承认机制,实现评价标准统一,评价程序统一,评价效力统一,促进区域内的人才流动。加强人才招聘合作,提供异地人事代理和异地人才派遣业务,突破档案和户籍管理束缚,方便异地求职,加速人才流动。加强人才信息交流,联合发布年度人力资源市场报告,构筑开放、畅通、快捷、共享的市场信息平台,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业务互访,实现人才和技术的共享。
实施“错位发展”集聚人才
京沪高铁的开通,极大地释放了潜在的旅游需求,最先受益的就是旅游业。我市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垄断性和不可复制性,孔子文化独步天下,始祖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水浒文化独具特色,“文化翘楚”是我市区别于高铁沿线其他城市所具有的唯一属性。对此,我市借助高铁带来“如潮人流”的机遇,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高铁时代的品牌旅游目的地,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人气、集聚人才。同时,京沪高铁的开通,也为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良好机遇,北京、天津、杭州、上海等地由于地价高、劳动力昂贵,大批企业为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会把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原地,而将生产部门转移至高铁沿线城市。我市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非常高,对吸引外地企业落户济宁有较强的吸引力,为此,我市组织有关部门对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布局进行了调研,找准了产业错位发展的定位,主动承接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以产业平台集聚人才。
实行“暖心服务”留住人才
应对高铁挑战,弱化“虹吸效应”,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为增强人才的吸引力,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511”计划的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涉及创业扶持、科研资助、住房保障、医疗保健、职称评审、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济宁创新创业,初期最高可给予400万元的人才津贴和科研资助;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可给予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对科技含量高、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可突破现有政策,特事特办。市级财政去年列支1.3亿元,专项用于人才工程实施、人才优惠政策兑现、创业科研扶持等。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行一部电话、一个窗口、一名专员、一位领导、一项制度、一个小组的“六个一”服务模式。“一部电话”即开通400-0537-511免费服务专线,统一受理人才服务诉求;“一个窗口”即在人才服务中心大厅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一名专员”即为每名高层次创业人才配备一名创业服务专员,提供政策咨询、对接政府、接待洽谈、手续代办等服务;“一位领导”即为每名入选国家、省人才项目的高层次人才确定一位市级联系领导,定期开展走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一项制度”即建立人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人才需求,及时研究改进服务措施;“一个小组”即为每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组建一个项目服务小组,从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上门跟进服务,及时为人才梳理汇总国家、省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如针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济宁利特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士峰在石墨烯项目产业化方面遇到的难题,我市专门成立项目服务小组,帮助其落户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项目总投资达6.08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2人,济宁市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专家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