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承载了千万智慧与汗水的运河,绵绵延延了两千八百多年,她的精髓流进了沿岸数十个城市,她的品质流进了运河人的心中。尤其是作为沿河重镇的济宁,在运河千百年的熏陶下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究竟还留下多少?作为在济宁求学的学子,更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大学生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运河,了解运河,为掀起保护运河遗产之风,促进济宁文明都市的发展献出一份微薄之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我院大学生记者团特组织了此次运河文化考察活动。在毕于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面参观运河古迹,一面与市民交谈,深深地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方方面面。
运河河道今与昔
济宁位于京航大运河的中点,是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又是整条运河海拔最高处,故有“河脊”之称。堪与都江堰工程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也是济宁之所以被誉为“运河之都”的重要砝码。早在元代,仅济宁一个码头就转运30万担皇粮,占全国北调南粮的三分之一。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舟船如练,官船商舟,画舫游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船工摇浆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河两岸百物堆山,商贾云集,南船北马,人烟拥簇,酒楼歌馆,笙歌喧嚷,一片热闹繁荣景象。济宁由此成为鲁西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江北小苏州”。今天,漕运当然早已废止,济宁以北也常常断航,不过盛产煤炭的济宁仍靠这条运河北煤南运,其中的60%运往苏州、浙江、上海。
南北回教寺院之冠——东大寺
东大寺,寺院坐西朝东,建筑面积达4134平方米,坐落在济宁市小闸口上河西街。因寺门临古大运河西岸,故俗称“顺河东大寺”。 寺创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清康熙年间穆斯林集资重建,建筑规模宏伟,“洵属南北回教寺院之冠”。清乾隆年间钦赐重修,始具今日规模,“其气魄位列全国清真寺木构建筑之冠”,是一座“龙首”式样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教建筑群。主要建筑由东西轴线排列,依次为序寺、大殿、望月楼三大部分。该寺大门为明代遗构,其他建筑造型为清乾隆时所建,全部建筑高大巍峨,布局严密,结构合理,工艺精湛,是中国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现保存完整。在与市民交谈中,他们却充满遗憾的对我们说:西大寺如果还在,可比东大寺大得多了。西大寺不在了吗?一路打听,最终仅仅找到了写有 “西大寺街”的指示牌,西大寺真的消失了。
太白楼上忆诗仙
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原名贺兰氏酒楼,并非李白的旧居,因当年李白常在此宴饮,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诗篇,后人敬重李白,称之为太白楼。宋、金、元时期对酒楼均依貌整修,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今天的太白楼是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重建后的太白楼共占地4000平方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样,砖木结构,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1987年,济宁市在太白楼建立李白纪念馆。站在太白楼上,俯瞰远景,虽然它已不再是可以饮酒的场所,但参观了太白楼中的文物展览再就近择地饮酒,不正好可以体会“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吗?
古槐——千年沧桑
从太白楼西行不远有一条南北大街,称古槐路。路的南段,即南门口往北不远处,路中间偏东的地方,生长着一棵古老的大槐树,多少代济宁人都称它为“古槐”。到底生长了多少年,已无从考究,不过济宁曾有“敬德(唐朝开国将军尉迟恭,字敬德)勒马看古槐”的传说。可见这棵老槐树年之久远,必在千年以上,属一级古树。这棵古槐老树身已经枯朽,伸向东南方的那股大树干也已经枯死(现用铁架支撑着)。可喜的是古槐的老树根上又生出了新的一代,两股干枝已高达十几米,长得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我们看到它的枝条上挂了不少红绸缎布条,听市民说那是百姓乞求神灵的祭物,很灵验的。现在古槐已被定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声远楼——悠悠钟声传万家
位于济宁市区铁塔寺内的声远楼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内悬挂一口宋代的巨型铁钟,撞击铁钟,响彻全城,声远十余里,故名“声远楼”。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声远楼始建于北宋中叶,历史上先后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修整。由于年代久远,声远楼的楼体出现了瓦件残损、彩绘脱落等问题,几成危楼。近日,国家文物局专门拨付款项对声远楼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现在每年的春节人们都可以听到悠悠钟声。
浑然挺拔之铁塔
崇觉寺铁塔坐落在济宁铁塔寺街路北原铁塔寺内。铁塔寺,原名崇觉寺,又名释迦寺。崇觉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铁铸塔身九层,计塔座、刹顶在内共11层,通高23.8米,平面图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形成明显的收分,呈现出刚毅、挺拔、秀丽的轮廓。整个铁塔,构铸严谨,浑然挺拔,壮观异常,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是我国珍贵的范铁艺术遗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日竹竿巷何时风光再现
济宁除了城内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外,最突出的代表大概当算是运河南岸临运河而立、伴运河兴衰的街巷——竹竿巷。作为史上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竹竿巷几乎集中了济宁所有的竹器作坊。这一带建筑便与济宁其他街道迥然不同,房屋皆临河而筑,街道也是随运河蜿蜒而行,既有江南风又有北方味。这片鲁西南人人皆知的巷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然能看到几家零落的店铺顽强地坚守在一片塔吊之中,不大的门脸儿外挑着竹帘为幌,地上则摆满了各式竹筐、笸箩、筛子乃至竹筷等竹器。由于生意清闲,有的店主干脆倚坐门口读起了报纸。回忆起小时候,祖居在此的一位老太太颇为自豪地介绍,就是个小小的鸟笼子,也分为大小方笼、圆笼、粗细画眉笼、大中小三号百灵笼等等。竹枝妙西的最好,做成的扫帚结实耐用;木竹竿结实节稠,渔民当网支,盲人当明杆;泗安的风芯做篦子;福建的茄瓢盛茶不变味……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仍在延续:保护运河,弘扬运河文化不仅仅是清理河道,治理污染,还要把随运河而生的诸文化流传下去使它的特色永远保持!令人欢欣鼓舞的是现在济宁市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运河对济宁经济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并已着力重新修复古运河及其周围景观,加上南水北调带来的机遇,相信不久的将来济宁更将无愧于“运河之都”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