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博物馆始建于1985年5月,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济宁市博物馆以打造“文博情怀,家之温馨”的品质博物馆为特色,不断加强管理,提升服务,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精品荟萃展现历史辉煌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济宁市博物馆立足济宁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科学利用各类文物资源,努力突出文物陈列的原创性和特色性,共推出了《济宁千秋展》、《济宁精品文物展》、《中国运河之都—济宁》三个基本陈列。《精品文物展》于2004年布展,陈列面积700余平方米,2013年在原来展览基础上又投资600多万元进行了升级改造。该展览根据济宁市博物馆定位,以现有藏品资源为依托,精选了236件(套)代表性珍贵文物,共分为青铜类、陶瓷类、玉石类及杂项四个部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展览的表现力,集知识性、普及性、互动性为一体,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陈列空间。青铜单元展示了古代济宁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青铜艺术之美轮美奂,其中在济宁出土的一套完整的春秋诸侯青铜礼器在国内较为罕见,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放在展厅的中央位置进行独立展示。陶瓷单元精选出济宁历代具有代表性和不同品种的珍品,从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展现出济宁陶瓷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玉器单元讲述了古代的用玉礼器及用玉制度,并运用彩陶人形象展示出我国古代人剖璞取玉,琢玉成器的工艺制作过程。杂项单元以馆藏佛教文物、骨角牙雕器、古代丝质服饰、汉画汉碑拓片等为展示内容,其中崇觉寺铁塔内出土的宋银棺木椁四神缠枝花卉纹石匣、北宋瓜棱状影青瓷盒、明纸本印刷大成妙法莲华经卷等尤为可观。《济宁千秋展》位于市博物馆二楼南展厅,陈列面积700 余平方米,共分为“东夷之光”、“圣贤之乡”、“秦汉辉煌”、“唐宋风韵”、“明清史迹”五个部分。它以济宁地区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为主体,按时代顺序串联重大考古发现、重要人物,采用主题明确、点面结合的陈展手法,配以现代化、艺术化、人性化的陈展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济宁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其中,有生在济宁的儒家五大圣人———孔、孟、颜、曾、子,有济宁数千年文明史绵延不绝的始祖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佛教文化等,体现出济宁大地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勾勒出生动鲜活的风土人情,见证着这一方沃土曾经所拥有过的芳华和辉煌,以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为游人所瞩目。《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大型展览,以历史文献和客观的文化载体为基点,围绕元明清三朝济宁运河之都地位的确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着手,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历史文献,将大运河丰富的运河文化以及造福于人类服务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采用形式多样的展陈手段,艺术地再现了运河之都背后的历史脉络、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其中,运河文化碑刻长廊、元明清铁炮等,多层面的反映了《中国运河之都—济宁》的兴盛与繁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料,成为济宁城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整合资源举办特色展览
  近几年来,在完善和维护基本陈列的同时,济宁市博物馆根据公众需要,充分利用馆内展厅场地,适时策划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不断为公众提供多元的文化产品,使公众到博物馆能够常看常新,增加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吸引力。
  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唤醒记忆,共享文明———济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该展览通过详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将普查的历程、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等文物生动的展现在市民面前。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举办了《凝聚历史传承记忆—济宁文物事业60年展》,该展览共展出图片400余幅,全面回顾了我市文物事业走过的60年不同寻常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济宁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了广大文物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的《济宁市首届民间收藏精品展》,围绕“文化遗产在我身边”这一主题,面向济宁民间征集各类收藏珍品,并免费为市民开展鉴宝活动。从近千件民间收藏中遴选了近300余件经典藏品,分瓷器、玉石、铜器、书画、民俗、杂项等六个门类展出,时间跨越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的漫长历史年代。
  今年春节期间推出了《马年大家话马》公益主题展览,精心挑选了六十余幅作品,都是汉代以来中国最著名的画马名家作品,并展出9幅以马为原形的汉画像石拓片。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人获得了近距离欣赏作品的机会,同时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今年市博物馆还承接了济宁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图片展,共接待参观单位300多个,观众达10万人次。在今年春节、“五一”、“端午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实行全天不闭馆,对参观者进行免费讲解,节日期间观众如潮,社会效果显著。截至目前,今年市博物馆各类展览共接待参观群众达30万人次。
  创新服务社教活动亮点纷呈
  济宁市博物馆以“天地人和”图案作为馆徽,既蕴含了市博物馆精美的馆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又寓意文博公益事业任重道远,市博人立志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为服务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近几年来,市博人创新服务理念,开展了“流动博物馆”、“文化大讲堂”、“第二课堂”、“阳光助残”、“小小讲解员”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亮点纷呈,丰富多彩,成为社会公众喜爱的响亮品牌。“流动博物馆”架起沟通桥梁。济宁市博物馆立足“以人为本、文化惠民”的办馆方向,积极践行“三贴近”要求,一年多来实现了“流动博物馆”进社区、湖区、学校、机关、企业、部队、福利院等“八进入”的目标。在武警济宁支队,在济宁市看守所,在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济阳街道运河社区,……“流动博物馆”每到一处,都为群众送来“济宁市馆藏文物精品”、“探寻文明的足迹———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图片展”等流动展览,精美的图片、详尽的说明,加上专业的讲解,让更多的市民、学生、企业员工、服刑人员、聋哑儿童和一些平时很少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老人,在家门口就体验到了生动的“文化盛宴”。“流动博物馆”的文博专家节假日期间还在社区开展免费文物咨询和鉴定活动,耐心细致地解答市民提出的各类问题,积极与市民互动并普及文物知识,满足了广大藏友鉴定文物的需求。“文化大讲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视察曲阜讲话精神,弘扬济宁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市博物馆在总结去年承办“圣地名家大讲堂”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又承办了“圣地孔子·文化济宁”大型公益类文化讲座。“圣地孔子·文化济宁”大讲堂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文物局共同主办,济宁市博物馆具体承办,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定期开讲,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市文博公共服务水平。今年以来,讲堂活动已举办了6期,先后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电视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博士生导师任金州,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市委党校副教授陈力,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济宁学院教授谢安庆,中央电视台、央广财经频道主持人杜斌,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杜庆生等6位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受到广大市民热烈欢迎,前来听课的群众达千余人次。文化大讲堂的成功举办,使济宁老百姓有更多机会和名师名家面对面。在向市民普及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博物馆文化元素聚集效应,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惠民,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第二课堂”开创教育新天地。济宁市博物馆通过与济宁学院、济宁学院附属高中、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宁市十三中学、霍家街小学等院校积极加强合作,探索馆校共建,开辟了学生们喜爱的“第二课堂”。市博物馆与济宁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成为济宁学院的实践教育基地。济宁学院的学生们参观了市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听取市博物馆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学生们通过实地教学活动,提高了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增长了文化遗产知识,树立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心。在霍家街小学,博物馆宣教部工作人员精心制作课件,运用大量的文物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为学生上了一堂祥实生动的历史文化课,学生们全神贯注,踊跃参与。霍家街小学老师表示,博物馆的“第二课堂”带来了不一样的教学内容,达到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是学校教育有益的补充,希望今后博物馆能经常来学校讲课。“阳光助残”为特殊群体送去温暖。为迎接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同时也是全国助残日,市博物馆加强了对讲解员的手语培训,提升了为残疾人服务水平。在展陈区域配备了药箱、雨伞等便民物品,改造了残障观众群体的博物馆参观环境,增设了残障人洗手间,铺设无障碍通道50 米,配置了轮椅、休闲椅等设施。同时,市博物馆特邀济宁特殊教育学校手语老师来到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现场招募学生志愿者,并进行手语技能和残疾人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培训,组建起爱心“助残志愿者小队”,用爱心给特教学校的孩子带去温馨服务。5月18日,市博物馆邀请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师生走进博物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到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享受到博物馆家之温馨。“小小讲解员”成为靓丽风景线。为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加强博物馆工作创新,更好地让青少年朋友了解济宁历史、宣传家乡文化,济宁市博物馆联合《济宁晚报》小记者团开展了“小小讲解员”培训、比赛等系列活动。活动海报一经公布,就有大量中小学生踊跃报名参加。4月13日,市博物馆举办了首期培训活动,学员们对活动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不论是参观展览,还是学习文物小知识、学习讲解技巧,都专心听讲,认真记录。经过培训后,4月27日,济宁市博物馆首届“小小讲解员”选拔大赛隆重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小小讲解员和志愿者早早来到博物馆,为广大观众进行指引、导览、讲解等服务活动,他们虽然语言稚嫩,但讲解规范,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展现出小小讲解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吸引了广大观众的驻足和点头赞许。“小小讲解员”活动,使学生从单纯的博物馆参观者转换为参与者,让他们爱上博物馆,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开展文物普查加强文物安全
  稳步推进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是今年市博物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顺利完成普查工作,市博物馆成立了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普查工作;先后选拨骨干力量参加了省、市两级举办的4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培训班;完成了对库房文物数量的初步整理工作,制定了普查工作进度计划表,购置了相关普查设备,目前普查工作正有条不紊,稳步推进。上半年,市博物馆共普查文物2000余件,拍摄照片6000余张、录入、汇总文物信息2000余条。另外,普查工作人员一边普查,一边撰写普查心得,并积极投稿,在《中国文物报》发表文章数篇,宣传济宁文物工作。
  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确保文物安全。文物安全是博物馆工作的生命线,市博物馆始终将文物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为确保文物安全,严格实行文物安全责任制,落实馆领导带班制和安保人员岗位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综合防护能力大为提升;实行和公安、消防部门联动机制,加强警卫阵地建设,对安全保卫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对自然安全灾害、次生事故进行排查,更换老化受损的避雷设备,确保文物安全。为调动安保人员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聘用人员的工资待遇;为提高安保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每年选派部分人员参加全省消防安保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树立长备不懈的安全观念,真正把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积极推动新馆建设开创文博事业新局面
  为加快全市文博事业发展,我市确定了建设济宁市文化中心的任务目标,将市博物馆新馆作为市文化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建设规划,市博物馆以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新馆规划建设各项工作。
  在新馆选址上,市博物馆积极发表意见建议,认为新馆选址应以人为本,注重博物馆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参观者在博物馆中享受人文教育,在博物馆之外感受自然之美。新馆选址在太白湖旅游度假区太白湖湾东侧,可谓是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最佳位置。
  在新馆功能定位上,市博物馆提出建议,未来的新馆要充分体现“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价值定位,满足未来50至100年文物收藏和展览需要。市博物馆负责人随市文物局领导先后赴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征求专家意见,并到国内多家博物馆进行了考察论证,结合我市及有关县市区博物馆实际情况,提出了新馆最合适的建筑面积建议。在内部布局上,通过向省内外专家请教,经过多次论证,结合我市文物大市的实际情况和馆藏文物的特色,确定新馆功能分区为七部分,分别是展陈开放功能区、宣教服务功能区、藏品保管功能区、业务科研功能区、安全保卫和消防功能区、行政办公功能区、机电设备功能区,同时初步确定了10个展览场馆。根据新馆建设进程,市博物馆及早动手,启动了陈展大纲的设计工作。
  展望未来,市博物馆人将继续以“加强管理、提升水平、服务大局、惠及民生”为目标,以市博物馆新馆建设为契机,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为核心,以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为宗旨,以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为手段,在服务济宁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奋发作为,创造辉煌。#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