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旅游委一份文件引发网上热议。原来,考虑到南京城内一些景点的导游解说词富含“大陆气息”,可能触及台湾同胞感受,旅游委下发了《关于适当调整民国文化讲解词的通知》,通知举例称应将“解放后”改为“1949年后”、“淮海战役”改为“徐蚌会战”。
赞同者认为文件兼顾台胞的语境和感受,体现了对台胞的尊重;批评者认为此举罔顾历史,且方案并没有经过论证和讨论。通知下发几日后,南京旅游委回应称“通知未按规定审核和批准”,决定撤回。
事情已经过去一些时日,南京旅游委业已将通知撤回,该通知的是非对错,这里不再讨论。但通过此事,笔者想说一下关于“导游讲解”的问题。
南京一直是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城市,历史造就两岸之间存有共同的“民国回忆”,同时,双方对历史亦存在着不同表述和感受。应该说,当地导游对台湾游客作讲解时,让台湾游客“不明白”或出现“情感碰触”,这也是情理之中。
诚然,两岸历史认知和感受存有差别,有一些表述和词汇,例如“解放军”、“淮海战役”、“建国后”等等,无论是大陆的官方和民间,都已经成为常识性标准,这对景区、旅行社和导游自身来讲,使用这些表述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出现触及台湾同胞感情的事情,并不完全在于这些词语,更主要该归咎于导游干巴巴地背解说词。
人文历史知识相对不足、对游客的情感关怀相对缺乏,是我们的导游重要短板之一。跟团过程中,游客经常有这种感受:导游讲解的熟练程度没有问题,但总给人感觉像是在干巴巴地重复和“背词”,亲和力和情感关怀相对欠缺;每到一处,各种传说故事,让游客充分体会到“游”和“乐”,但“学”与“识”则相对不足。
如果导游多一些历史人文知识,多考虑一些对游客的情感关怀,在对台湾游客不得不提到“淮海战役”时,再和善地解释一句“在你们那里这被称作‘徐蚌会战’”……这样双方不仅可以消除隔阂,更能让游客在类似情感碰撞中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去澳大利亚乌卢鲁卡塔曲塔国家公园旅游,该景区是澳大利亚中心沙原上耸立起的两处砂岩独石。“6亿年前,澳洲大陆还沉在海洋之下,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这里隆起并露出海面,形成一座山脉,在地壳运动和风侵水蚀的作用下坍塌成两处巨岩。”导游边讲解,边蹲下身子聚拢起些许砾石与灰土,鼓起腮帮吹地上的沙土,又拧开水瓶,往沙土上浇水,模拟风沙侵蚀,又和起了泥巴模拟地壳运动……最后,导游说:“都听明白了?那好,谁的衣服借我擦擦手?”
澳大利亚这名导游独特的讲解给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导游向来不缺解说词,更不乏“背词”的能力。政府管理部门和导游自身与其计较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不如研究反思一下如何更好地传达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和职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