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新闻。90后女孩黄丽华开小餐馆,每天带着88岁的外婆一起“上班”。女孩说小时候外婆走到哪里都用围裙包裹了她背在背上同去,现在外婆老了,她做的都是童年时外婆为她做过的事。
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不少见,同样,“站在”这类美好故事对面的事也偶尔能听说。人们常用这样的理念教育孩子,看一个人能不能做朋友,要看他怎样对待亲人,如果对父母、家人都苛刻有加、常怀算计之心,那么此人对待全无亲情关系的“外人”将怎样无情无义,似乎也可猜想。
童蒙教育之初,孩子们要念《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开宗明义告诉初涉人世的小家伙们,孝是诸德之本。
与懂得孝亲的人做朋友,这么朴素的识人之术孔子也用过。读圣人书会发现,孔子比较喜欢甚至偏心于学生子路,而“二十四孝”中排在首位的是子路“百里负米”。这个出自《孔子家语·致思》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评价一个人的品质,有个词叫做宅心仁厚,原本“宅心”指“居心”,说一个人对人对事常存仁爱厚道,近年来颇有人喜欢将这个“宅”字做延展,与“家”联系起来,解释为在家中对亲人仁爱厚道。想想这也应该算是一种“美丽的曲解”吧,让人忽略考据而乐于接受。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也许他会是一个靠谱的朋友哦!
仲子路百里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