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6月20日,“2014首届任城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南池书院召开。此次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主要包括“国学好少年”电视国学大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青少年“风华国乐”电视音乐帐篷节大奖赛等活动,旨在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丰富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让青少年在国学文化熏陶和学习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人文精神,为济宁市青少年搭建一个能够展示综合能力,培养积极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的舞台。
拥有悠久历史的济宁市任城区,素称“风姓古国,运河之滨,有仁之城”;元明清三代最高治运、司运机构都曾设在此处,有“中国运河之都”、“礼仪之邦”的美誉,具有丰厚的道德文化底蕴。
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在济宁市十五中初一一班的晨读课上,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是任城区面向未成年人,把传统文化教育引入校园、引入课堂,探索建立起一整套德育体系的真实写照。任城区以打造“运河之都·厚德任城”为目标,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各类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近年来,该区先后涌现出了“永不褪色的先锋战士”谢立亭、“中国好人”金凤霞、“永不褪色的先锋战士”、“孝老爱亲模范”杨国宁等众多道德典型。以谢立亭同志命名的“谢立亭小组”发展到138个,1000多名“五老志愿者”深入基层,宣讲、倡导道德新风,成为该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千万面旗帜汇聚起来就是社会的主流。在这些“凡人善举”的带动下,一时间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学习模范蔚然成风,“文明市民巡访团”、“谢立亭小组”等一大批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去年该区评选表彰了精神文明建设“四十佳”、“双百佳”和5640名“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示范户”覆盖率达到了20%。今年将在全区评选“千名爱德之星”、“千名诚德之星”、“千名孝德之星”、“千名仁德之星”,使评选表彰道德先进的过程,成为树立典型、弘扬美德的过程,成为凝聚人心、聚集正能量的过程。
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在李营街道南杨庄村文化广场,伴随着欢快的节奏,77岁的楚庆金和其他50多名妇女在这里翩翩起舞,乐曲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现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自2011年该村文化广场建成后,这里就成了南杨庄村民的活动乐园。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文化强区建设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该区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以“四德工程”为主题,在越河街道王母阁社区“百姓大舞台”、南池公园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举办任城区“创建文明城市”文艺演出暨“儒乡鼓韵金唢呐”济宁市民间吹打乐大赛任城区初赛,2个优秀节目进入复赛。组织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活动。协调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市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市杂技演艺有限公司赴金城街道、长沟镇、李营街道开展惠民演出64场。1至5月,全区举办各类文艺演出1489场。同时,选派文化馆专业人员包片分组深入镇街开展辅导培训,通过公益文化培训为全区培养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基层文艺骨干。
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近年来,任城区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努力形成与文化资源大区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要求,立足区情,创造条件,注重对具有任城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重点做好了中国华拳、渔鼓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在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实地采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14余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2项;民间音乐3项;传统体育与竞技2项;民间医药2项;民间美术4项;民间民俗1项。目前,已组织拍摄非遗项目申报片13部,收集整理照片100余张,申报片光碟和项目申报书正在制作中。对已申报成功的代表性传承人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组织汪洋剪纸艺术中心剪纸作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荣获中华工艺优秀作品银奖。
截至目前,任城区已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项,其中面塑项目已纳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项目名录,2人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