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济宁高新区努力打造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先导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切实激发了内生动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近几年,济宁高新区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小区域、大平台”、“小政府、大社会”、“小机关、大公司”、“小街道、大社区”制度体系,大力推动管理创新,优化体制,激发活力,推动高新区从政策特区向制度特区、环境特区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高新区亦创新区。在这个区域,创新体现在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既有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也有体制机制创新。近几年,高新区努力打造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先导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特别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社会管理模式及民生服务体系等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切实激发了内生动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构建“小区域、大平台”体制。把功能区建设作为科技新城 “提升显效”的战略性布局,通过推进“一区多园”模式,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平台,为企业成长和人才创业贴身打造最适宜的产业环境。提升产学研基地建设,打造集创新平台、创意孵化、认证检测、人才培养、总部经济、高校院所、金融风投、综合配套为一体的功能园区,建成区域性创新中心。筹建综合保税区,规划集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贸易、保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政策最优、层次较高、手续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惠普产业园,集群式布局软件人才实训基地、软件开发测试及IT资源服务中心、产品演示中心和惠普产业基地,5年内形成100家企业、1000亿元规模园区。推动大学园建设,采取一园多校、政企校共建模式,逐步建成全国著名的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滨河科技园,开发济宁 “母亲河”,拓展城市和产业空间,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
深化“小政府、大社会”体制。坚持大部门制、扁平化、综合性管理,完善垂直管理、职能合并、合署办公等措施,减少中间环节和管理层次。探索大市场监管模式,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推动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借鉴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竞相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压缩审批事项,服务效能提高20%以上。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培育和引入各类社会组织,拓展在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审计、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社会化服务的领域,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完善“小机关、大公司”体制。重点推进公司实体化运营,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引入职业经理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海达公司运营模式,实施园区建设、城市开发、产业招商、股权融资、出租出售、合作开发一体化运作,进一步提高经营收益、存量资产处置收益、资产评估收益、挂钩试点收益、政府代建收益、战略合作引资收益等。探索创新热力公司供热模式,提高供热效果,降低供热成本,实现节能、减排、降耗、增效良性运作。
提升“小街道、大社区”体制。坚持重心下移的改革方向,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公共服务职能向街道、社区延伸,执法及民生服务职能部门单位80%的工作力量下沉到一线,街道干部全部到社区服务中心设岗挂牌服务、联系网格到户服务,实现社区建设、民生事业、城市管理、社会稳定、基层党建、项目落地、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富民增收、公共服务等职能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