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成功实现申遗,运河文化知多少?6月30日“运河与文学”专题座谈会在浙江杭州举办。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作者杨义堂与当代多位书写大运河的作家到场探讨大运河的文学渊源。
据了解,本次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原副主席、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黄亚洲主持,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杭州市政协主席叶明等出席会议。何建明说,这次运河与文学专题座谈会,是欢庆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热潮中的一次生动的文学解读和文化诠释,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一座文学的宝库,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在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的时候,当代作家要有责任和使命,写出新的传世作品。中国作协也将积极搭建运河文学交流的平台,推动后运河文学新的繁荣。
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作者杨义堂在发言中提出,大运河也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母亲河,为长篇小说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明清时期一批生活在大运河畔的作家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开始写作长篇章回体小说,使明清小说成为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新的文学高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都长期生活在杭州,《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在山东临清,《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南京,少年时代过着钟鸣鼎食的豪华生活,后来在通州运河边上写成了《红楼梦》。《大运河》选取明代永乐年间开通大运河的一段历史,由一个农民担任治河总师,工部尚书宋礼、漕运总督陈瑄、济宁同知潘叔正等带领百姓疏通大运河的悲壮故事,展示了一部壮怀激烈的民族史册,也热情歌颂了一对对运河儿女独特、坚贞、凄美的爱情,刻画了一幅明代《金瓶梅》般的运河风情画卷。杨义堂说,回归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