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因“泉多如牛毛”而源远流长,所谓“四泉流作泗河源”。而泗河和泗河之源的珍珠、趵突、黑虎、红石等诸多泉水,也便成就了泗水县独步中华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在泗水,每一处名泉的背后都讲述着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依泉而生、伴泉而居,繁衍生息。泉水润育了泉乡百姓,泉水创造了这片土地的人文地理。千百年来,人们赏泉、观泉、咏泉,泉水引来了帝王将相,泉水引来了文人墨客。不论是诗、书、画,还是歌、舞、乐,在悠悠岁月中,哪儿没有“泉”的影子?尤其是在泗水正式被命名为“中国泉乡”之后,泉水已经成为泗水的一张独特的“生态名牌”、“旅游重牌”和“文化王牌”,如何打好这张牌?人们关注着也期待着。盛春时节,泗水县特别邀请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四个省市的20多位散文作家、文学期刊编辑记者做客泗水,品观泗水泉林,研讨发展思路,创作精美作品。
生态的,人文的:泉景、泉俗、泉人家
在21世纪的今天,生态、人文已是两个不再陌生的动名词,也是这次散文名家走进泗水三天时间里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儿。原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社会活动家、著名散文家卞毓方先生等众多作家对泗水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积淀大加赞赏。卞毓方先生说,泗水水好!泗水泉水的丰沛和无污染是最好的优势和招牌,要沿着生态文化的阶梯,做好水的文章。虽然泗水之山高不过泰山,但陪尾山、凤仙山多也名载典籍,虽然泗水之泉名不过济南,却在质与量上堪称“山东诸泉之冠”。泗河流域是古代东夷族聚居之地,是东夷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卞毓方先生对泗水泉林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倍感兴趣。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主编、鲁迅文学奖散文类评委王剑冰先生还是初次来到泗水,他颇为兴奋地谈到自己的第一感受,他说:“‘泗’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开放的样子,四面八方,很辽阔,很畅快。”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著名清史专家、散文家佟铮先生传述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承载文化产业价值的有效载体的理念。在做好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前提下,可借鉴“漓江模式”、“云台山模式”、“沂水模式”,既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有一定的创新,加强文化和旅游两个市场的有机对接,才能有效促进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泗水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点有泉源胜地、凤仙叠翠、龙门灵雾、圣山仙境、安山春秀、龙湾落霞、西侯幽谷、长峰独峭、济河烟柳、华渚晓月等“泗水十景”。还有万亩桃园、银杏园、板栗园、石榴园等特色产业。有安山寺风景区、泉林泉群国家AAA级景区、龙门山景区,也有四星级度假村、摄影创作基地。这次活动的内容之一,还有山东省散文协会和济宁市作家协会在泗水建立创作基地的挂牌,又为泗水增添新的文化因子。综合分析,虽然旅游工作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但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旅游规划、资源整合、宣传营销等方面还要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何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的全面发展?不少作家提出保持古城镇历史风貌、以本色、人文取胜的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思路和设想。传承本乡本土的泉景泉家泉俗,是作家们热情谈论的话题。泉景是指围绕泉林“十大泉群”及其周围的文化景观统筹布局,使现有景点连点为线为片;泉家是指以泉为中心形成的居住区;泉俗是指围绕泉水而产生的代表性的群体性的活动。泉家与泉俗交相辉映,综合开发,重现古香古色的人文氛围:“老式”房子、小桥流水、农家纺车、马或者牛拉的车和犁、手工而不是机制的工艺品……加之,在看似简陋的泉家进餐、漫步村头巷尾观赏乡间风情,给人以回归自然的休憩。作家们为 “中国泉乡——泗水”畅想着充满浪漫情怀的未来。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在旅游休闲中崇尚知识积累、追求文化享受已成为一种新的诉求。欧洲旅游委员会对赴美游客抽样调查表明60%的人是出于文化的原因赴美;另外,中国第一大客源国日本来华游客中,49%的人是为了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22%的人是为了体察民俗风情;我国近几年更是有众多的诸如漓江、乌镇等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走红的旅游胜地。由此可见,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业最富魅力的卖点,成为推动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样说来,作家们的“浪漫”着实带有不少现实的色彩。
历史的,现代的:地脉、文脉、人脉
历史上的泗水因泗河发源于境内而得名。东临沂蒙,西邻曲阜,南峙邹城,北依泰山。儒家五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和圣柳下惠)都生长、活动在泗河流域,与泗水结下不解之缘。
泗河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而泗河的源头位于泗水城东二十公里的泉林,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而得名,据清光绪《泗水县志》记载:“泉林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著名的有红石泉、珍珠泉、响水泉、黑虎泉、趵突泉、双睛泉、淘米泉、朝阳泉、莲花泉、白石泉等等。它是山东省最大的上升泉,涌水量为12万吨/日。泉水来自地下深处,水温常年保持在16至18℃之间,水质清冽,饮用甘甜爽口。
北魏、北齐时,泉林修建了源泉祠,陪尾山上修建了祀水神庙宇。明代时修建了泉林寺,明嘉靖时泉林修建了三坊、六亭。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修建行宫,石舫、画廊、御文武桥等景点遍布,其古朴幽雅、雄伟壮观的景象名噪一时。
泉林景观,招徕了历代众多的帝王先贤、文人墨客到此游历,并留下了大量的咏泉诗章,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临泉的兴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至今令人欷?不已。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誉泉林美景为“海岱名川”,唐代大诗人李白留有“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咏泗河佳句,南宋学者朱熹有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脍炙人口,留芳古今。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十次驻跸泉林,康熙写下了著名的《泉林记》,乾隆对泉林更是情有独钟,九次驻跸,留诗118篇,题楹联15幅。泉林古迹众多,现存有古卞桥遗址,姑蔑城遗址及部分遗物,其中古卞桥,又名双月桥,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不久,泗水将20亿资金注入青山绿水,发挥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中国泉乡品牌。通过五年的努力,计划建成以泉林泉群、青龙山、雷泽湖为核心的泗河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圣水峪乡、泗张镇为核心的圣源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区;以凤仙山、龙门山、西侯幽谷为核心的龙凤幽谷自然生态区;以泗水新城、泗河、济河城区段为核心的沿河观光游览区。
现已投资3个多亿的西侯幽谷综合开发项目、被誉为“鲁南第一大峡谷”,正日愈展现秀丽的“身影”。
三天的时间,20余位散文名家及编辑、记者听着看着,渐渐地对这个千年古县熟稔起来。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耿建华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来过泗水,看着这个当年的全国贫困县如今的发展与变迁感慨良久:真是 “一方水土一方人”呢,一再说泗水的变化实在大。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南出版社编审戴永夏先生更是坦言:没想到泗水的泉水泉色不亚于济南,他希望泗水能把 “泉”的文章真正做成中国品牌。
泗水的生态资源在全国的知名度日益彰显,“中国泉乡,生态泗水”这个口号已经取得较好的认可。泗水拥有以泗河为纽带和脉络的文化体系,在山东地域文化体系中最为完整,据山东考古学家论证,山东文化体系中最好的是鲁文化体系,而鲁文化体系最完整、最系统的就是泗河文化体系。因此,泗水特殊的地理位置、生生不息的泉水构成了泗水深厚的文化谱系,这是泗水县独特的精神根脉和文化深境。
文化的,经济的: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交叉点上
立足于生态、文化两张牌,做好圣地生态和泉水古镇两篇文章,从而振兴泗水经济发展成为这次走进泗水的散文名家们的共识:重建泉水古镇,全面展示泉水景观,重点恢复泉林古迹,整合“圣源、圣境、圣泉、圣寺”四大资源,系统地把泉景、水景、林景、石景以及留存下来的古卞桥、古路恢复起来,突出打造泉水休闲,创新发展泉水文化,保留健康泉乡民俗,再造一个具有历史古韵和现代旅游功能的泉水古镇。这是作家们对泗水的寄语。
同时,作家们提出了在泉水的开发利用上要充分尊重这个地区的地脉、文脉和人脉。尊重地脉,即尊重自然与环境,体现与自然、山水的和谐融合;尊重文脉,即尊重历史与文化,体现了经济、文化的互相融合、互动发展;尊重人脉,即尊重人与生活,体现人们对现代理想生活方式与环境的追求。
泗水处在山水圣人、运河文化和黄金海岸交点上,在鲁南经济带中具有优势区位,发展文化旅游别有洞天。和周边地区作对比,泗水的泉水生态和山林生态是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泗水的生态环境优势是济宁旅游区最突出的,这是其他县市区无法比拟的。现在泗水所处的空间是 “左右逢源”,在生态上与曲阜、济宁的文化是一种天然组合,泉林与蒙山又是一种最佳的山水组合。泗水的山水在观光上有价值,在休闲上更有价值。
山东散文学会顾问、济宁市政协原副主席、济宁学院教授张九韶先生就“泗水如何从东有泰山、西有孔子的庇荫中光亮起来”的提问,引发了在场泗水人及散文家们的共鸣。大家提出了发挥地缘相近和文脉相连的优势,多方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观点。以文化为纽带,发挥区位临近的优势,联合曲阜共同打造以“圣人、圣源”为核心内涵的旅游精品,实现与“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对接。以互补性产品为基础,依托交通干道,联合周边热点旅游区,打造鲁南精品旅游区。以“游览在曲阜、休闲在泗水,看圣人养眼、来泗水养心”的旅游定位借力发展,逐步成为欧亚陆桥旅游带以及鲁南经济带南翼具有承东启西作用的重要旅游节点,成为鲁南经济带的亮点。
山东散文协会常务副会长、《当代散文》主编王展先生就文艺作品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电影《刘三姐》放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对于漓江旅游业的刺激和推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文学于景观的作用更是自不待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使得黄山的奇伟、灵秀垂名百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生成了黄鹤楼的千古惆怅至今不减。“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演绎了洞庭湖的波澜壮阔、魅力永存……文学融入景观的那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这次散文名家走进泉乡泗水,探寻圣源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走进泗水的散文家们在短短的三天里已把“泉之知音”的心愿种在了中国泉乡——这方有山有水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