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泉不喜独处,而喜群居。村庄大小的田野里,密密麻麻布满了泉,仿佛将济南城的泉全部移缩过来。这里也有名泉七十二,也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甘露泉等。一些重要的泉和济南泉同名,似乎宣示,这群山野村姑意欲与大城市的名媛比试一番,看谁最为美丽最是水灵。
济南号称泉城,这里名曰泉林。泉林的“林”字是形容泉之众多。群泉汇流,成溪成潭成河,泉林便成了泗水的源头;其所在县域亦以泗水名之。
泗水县泉林距孔子出生地尼山不远,孔子应该常来此游玩,至今景区尚留有“子在川上处”石碑,相传是孔子临流慨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地方。可见这里的泉很古老了,历经悠悠岁月从未枯竭,可称不老泉,仿佛有着永动机般的心脏,总是喷涌着青春的血液。由于与尼山为邻,流传许多与孔子有关联的故事,泉林之泉及其为源头的泗水,便映照着圣人的风采,甚至成了儒家文化的代称。
大约为了寻觅孔夫子那一声临流慨叹,加上叮叮咚咚百泉鸣唱的吸引,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冬,康熙在曲阜祭孔毕,冒着凛冽的寒风专程来泉林游览,并写下一篇《泉林记》。他写道,当他来至“众泉出焉”“远波悠然”的泉林,站在“子在川上处”, “瞻眺久之,恍乎如有所得”。在此他悟到, “圣人之道,川流敦化,万古不息,与天地流水同其无终穷焉”。而圣人之道之所以万古不息,是因为它有本源,就像这里的河水有不竭的源泉一样。所以学习圣人之道,要紧紧抓住本源不放。康熙不愧一代明君,游山玩水间还会思考出如此深刻的道理来。之后,这篇散文刻于巨碑之上,矗立景区中央。
到了乾隆,他效法最崇敬的皇祖也搞南巡和东巡。他六次下江南,八次到曲阜祭孔,十一次到泰山祭天。或下江南路过,或专从泰山曲阜来,乾隆共九次来泉林驻跸,有时还带着皇太后和皇后。这里建有颇具规模的古典园林式行宫建筑群,泉的部落住进了最尊贵的客人。乾隆一生爱泉,爱饮北京玉泉山的泉水,外出巡幸也要带着它。但旧泉终不及新泉好,泉林胜景及其甘冽的泉水,应是吸引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乾隆一生还爱写诗,在他写的四万三千多首诗中,其中包括在泉林写的一百多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他第一次来泉林写了《泉林》诗二律,并命人将诗刻在康熙御碑背面。这块前有康熙散文、后有乾隆诗歌的巨碑,是祖孙两位大帝,以最庄严的形式联合为泉林制作的广告,泉林因此获得至高无尚的荣耀!可惜这座全国绝无仅有的康乾诗文合璧碑,在文革中难逃厄运,文革后修复又巍然屹立于景区中央。
乾隆在泉林留下的篇什,大多将泉之珠玑化作了笔下泡沫,毫无诗味;但他对泉林的喜爱之情是真挚的。比如在《泉林晚作》中就饱蘸激情,抒发了“盛名难副兹诚副”、“泉林真个好泉林”的由衷赞叹。
许多景区,常常虚构历史故事以招徕游客,附会最多的莫过于孔子和康熙乾隆了,哪怕从其中一人身上附会一点点小故事,似乎就身价倍增,有了傲视的资本。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在此留下一道辙印啊,康熙巡行在此吃过什么菜呀,什么乾隆在此浪漫过风流过,纯是凭空编造。但泉林不必仰仗虚构!康熙的散文、乾隆的诗歌以及孔子临水留下的 “子曰”,就像泗水县山区的石蛋蛋都是实打实的。三位历史超人是多么激情地或哲理或诗意为泉林树碑立传啊!
喜爱泉林的岂止是圣贤和皇帝,更有咱普通老百姓。在万紫千红的春日,我们稍稍修改了朱熹老夫子的诗意,来了一次“胜日寻芳泗水源”。走进泉林,但见岸柳摇金,泉花欲燃,溪中藻荇飘翠。那星罗棋布的甘泉,或从平地或从草丛或从沟溪或从崖壁或从穴洞汩汩涌出,其色如玉,其声若金,千姿百媚,各展风韵。
在七十二泉徜徉,忽然想起孔夫子七十二个优秀弟子来。当初若是用七十二弟子的名字命名七十二泉,也许更有意思,那样会将泉林的儒风圣韵再增添一些。有了这个想法,我便一一品鉴那泉,然后判定哪个是箪食瓢饮刻苦读书的颜回,哪个是勇武刚直忠诚守护夫子的子路……巧了,我在当地工作的学生王传明告诉我,子路的家就在泉林旁边的卞桥村,他是喝家乡甜甜的泉水长大的。在子路临难时刻,曾演出“君子死而冠不免”,结缨正冠的悲壮。古人云,清水可以濯缨。这条维系他生命最后尊严的帽带子,定然在家乡清清的泉水濯洗过。子路的英勇智慧,大概可以溯源于家乡泉水的滋养了。
望着这些聆听过孔夫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众泉们,觉得它们真的像似孔子的好学生一样听从教诲,珍惜时光,不舍昼夜地给大地和人类奉献甘甜。也有个别泉,大概历经无数岁月的劳作太疲乏了,会躺在潭底歇一歇。你只要在岸边用力拍拍手,跺跺脚,或大喊几声,它们便会立刻惊醒,纷纷喷珠溅玉,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这里的泉好像真有灵性,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