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拥有丰富运河文化资源的济宁,在此刻再次唤起人们对运河的感情,这其中也包括对复建河道总督衙门的期盼。年轻人可能不会想到,在古槐路曾经的暖气片厂宿舍下面,其实还埋藏着古代管理、治理京杭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河道总督衙门。这座藏身地下的衙门凝聚着不少文化专家的目光。
历史上的河道总督衙门大门
局部发掘出明清建筑残片
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济宁曾在河道总督衙门原址进行过局部发掘。
2010年夏天,济宁市文物局联合当时的中区政府,在原济宁一中古槐校区(现运河实验中学)北面的宿舍区,对历史上的河道总督衙门进行局部勘探性发掘。
“就在宿舍区的南门,我们用10余天的时间,挖开了一道长约100米的南北探沟。”时任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的李德渠回忆说。虽然历经数百年,但在《济宁县志》上,仍然详细地记录了河道总督衙门的具体位置,甚至整个衙门的建筑分布图都有。
考古工作者是按照《济宁县志》上的所示,又在宿舍区的西面挖开了一条50余米的探沟。李德渠说,根据《济宁县志》记录的位置,他们挖开的地方是河道总督衙门的南门所在。“据地面大约80—100厘米的深度,出土了一些明清时期的青石砖、瓦片等建筑残片。”与此同时,河道总督衙门的建筑基础以及当时的青石路面也都展现在考古工作者眼前。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河道总督衙门被日军占领,在战乱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李德渠告诉记者,整个河道总督衙门的建筑基础已经不再完整,包括青石路面在内都只是断断续续地还存留一些。
河道总督衙门延续600多年
多数济宁人对位于济宁的河道总督衙门的了解,多是明清时期的。其实作为管理、治理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早在元代就已经存在了。
“元代时的机构名为都水监,但那时的济宁完全是一座土城,所以现如今已完全无法考证都水监的位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的作者杨义堂介绍,明代永乐年间建成的河道总督衙门,左、中、右三路建筑,门、亭、楼、房等各类建筑100余间,前衙后宅,占地面积达3.6万平方米。
直到清代,运河沿线曾有三个河道衙门,分别是位于天津的北河河道总督衙门、位于济宁的东河河道总督衙门,以及位于淮安的南河河道总督衙门。“作为疏通、管理、保卫运河的机构,这三个河道衙门先后被裁撤,济宁的东河河道总督衙门则保留时间最长的,一直发挥作用到光绪28年(1902年),清政府才下令裁撤。”杨义堂说。
历经600余年的河道衙门,先后有188任河道总督。杨义堂在创作《大运河》的过程中,仔细挖掘了这些河道总督在济宁任职期间的历史细节。这其中不仅有林则徐曾在此任职164天,也有治河名臣潘季训一生4次来济赴任,“他担任河道总督一共27年,因为一心扑在河道治理上,直到70岁时才第一次登上太白楼。”杨义堂说,因此才有了“才一登临又白头”的典故。
衙门缺失运河文化减色不少
在济宁,人们习惯了把河道总督衙门唤作“运河衙门”,这足以体现济宁人对大运河的感情。
作为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河道总督衙门因为“藏身”地下,而使济宁的运河文化减色不少。也正因为如此,近几年也有不少运河文化专家提议复建河道总督衙门,使其重新焕发历史的光彩。
河道总督衙门除了有其历史文化价值之外,无数著名的水利专家、重臣高官都在此整治河道或督漕督运。杨义堂说,像清朝顺治年间的总督朱之锡,每10天只有一天在衙门内办公,其余时间都在河道上,夜间更是与河工同住,最后病死在任期,后来济宁的老百姓将其祭为河神。
得封赏、奉河神、建祠堂,这些形式都记录了济宁运河两岸百姓对河道总督们的纪念。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经典的历史典故存世,所以在不少文物界人士看来,这种上对朝廷、下对黎民而忠心耿耿的情怀,才是大运河上巨大的精神财富。
专访济宁市文物局局长、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济宁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丁海燕
申遗成功,保护责任个更重了
“这次大运河申遗成功,其实在喜悦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丁海燕说。
在她的办公桌上,放着好几打材料,都是有关于大运河保护的,也有关于城区文物景观一条街的。
申遗成功之后,丁海燕最常说的话是,从递交申遗书的那天开始,就意味着我们给出了一个郑重的承诺。
在她看来,这份承诺就是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该如何进行保护。丁海燕说,申遗成功,意味着是对古运河历史价值的一个认可,更是对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认可,所以对于这样活态的一个线性古代遗产,“我们更主要的是承担起对大运河的保护,去如何履行好国际文物保护的职责。”
对于这条至今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丁海燕早早地就开始构思,它的保护开发工作该如何进行。“大运河始终在使用,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着贡献。”丁海燕认为,可以对一些仍在使用的河道,再加深、拓宽、增加码头等,使其继续发挥好航运的功效。
因为大运河各个河段有所不同,所以丁海燕建议,保存完好、审美价值高的河段,要在保留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严禁河道两岸乱搭乱建,或者进行商业开发。“并且一些失去运营能力的古运河,则要加大考古力度,挖掘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提出了“让静态文物会说话”的理念之后,济宁市文物局围绕着大运河着手打造“文物景点一条街”。
“挖掘好运河的历史与文化,既能借鉴古人先进的漕运、水利技术,也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历史教科书。”丁海燕说。
丁海燕表示,要坚决杜绝申遗成功后,有些人渴望使其成为这赚取利益的砝码,“要坚决遵守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